宋代好声音也海选
“中国好声音”自古不绝。从诗歌的鼻祖“劳动号子”到魏晋狂人的“仰天长啸”,无疑都是生命的张狂和张扬。在大宋王朝,随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好声音”不仅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且还呈现出百花齐放、雅俗共存的惊人景象。
南宋《都城纪胜》载:“执*府墙下空地,诸色路岐人,在此作场,尤为骈阗。又皇城司马道亦然。候潮门外殿司教场,夏日亦有绝技作场。其街市,如此空隙地段,多有作场之人。”由此可见,北宋的“好声音”是一种民间文艺,首先是自发“唱响”的。
另据《宋史》载,除了上述“广场”、“教场”和四通八达的“路岐”等成为民间文艺爱好者“一展歌喉”的舞台外,北宋朝廷也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展示演技的机会。每逢重大节日,皇家都要在宣德门外搭鳌山,上层是皇家梨园弟子表演,下层的“露台”则是为民间艺人设置的。“先是,京尹预择华洁及善歌叫者谨伺于外,至是歌叫竟入”。意思是说,京官们叫这些长得漂亮、嗓子好听且经过“海选”的民间艺人等到报幕后就上国家举办的“大型晚会”。
宋代的小商贩、小市民似乎人人都擅长歌艺表演。这主要因为,那时候做生意的人吆喝,是没有扬声的扩音器从旁帮忙,全凭一副嗓子喊。所以,久而久之,小商贩们便练出一副金嗓子。
其实,读过《宋史》、《梦梁录》等的人都知道,北宋不仅是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民间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宋人刘筠写的《大西甫赋》中,就详细描绘了当时“百戏绝技”的惊人情景。赋中记述了很多百戏节目,有绳索上的二人对舞,有缘竿、拔距、投石、戏车、冲狹、踏桥、茶碗、透门、弄枪、玲瓶、碎剑、杂旋等,还有角抵、武技、足球、拗腰、筋斗、打弹丸等,真可谓种类繁多、五花八门。
百戏在两宋以前主要用于皇宫表演,以取悦圣上和后宫。北宋后,它才大步流星地走向民间,并很快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当时每逢祭祀、重大节日,从京城东门到西门的宽阔大街,民间艺人争相表演百戏,一时“百戏竞作,歌吹沸腾,士庶纵观,车骑填溢,欢呼震动”……
据《内蒙古》报道
赵柒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