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平舆文学端午笔会
TUhjnbcbe - 2020/10/22 1:42:00

陈一明

年年端午节,篇篇文不同。

本次端午笔会征文,历时五天,征得我平舆文学群22位文友近40篇诗文。大家纵笔言志,放歌抒怀,美文馨香,精彩纷呈。给多灾多难庚子年这个端午节呈现一道靓丽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走进笔会这个小花园,欣赏这些姹紫嫣红各具风采的旖旎美景吧。

(说明:1,时间仓促,作品众多,错误纰漏在所难免,请读者谅解;2,作品先后以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1

春焕作品2篇

粽香端阳

每到端午,爸妈家的粽子就有一大堆故事要讲——

周末恰逢父亲节,“进门一声爸,把老爸所有的疲惫都融化。”很感动弟弟的朋友一如既往地到老家看望爸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他们给老爸老妈带了各种各样的粽子,真是“江湖儿女重情义”。弟弟已经离开我们五年了,他的这些朋友一直重情重义,“逢年过节”都来看看爸妈,怎能不让人感动万分呢!

中午做饭时,姐姐特意把粽子蒸上,有蜜枣的、玉米的、蛋*的、还有肉馅的,真是应有尽有,老爸笑的合不拢嘴,老妈在旁边碎碎念,这一兜粽子是朝红送的,这一兜粽子是师恩拿的,这一兜粽子是彩霞从北京寄回来的,还有这一兜是我二闺女买的,幸福在爸妈脸上一圈一圈漾开了。

从粽子说一下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一: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舌尖上的中国”把所有粽子的美味诠释得淋漓尽致,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习俗二:插艾草和菖蒲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在夏至前后,天气渐热,好多*虫都会出现,小时候听大人讲,戴香包、插艾草、抹雄*酒等可以驱虫避*保平安。在老家,端午节时,家乡人把插艾草和菖蒲看得特别重要,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逐渐形成了端午风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习俗三:佩戴香囊

佩戴香囊,也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记得小时候,妈妈也为我们缝制香囊,我们姊妹三人,每人一个香囊,有桃子形状的,有鸡心形状的,还有扳脚娃娃形状的,每次戴上妈妈缝制的香包,都会给小伙伴得瑟一番,甚是骄傲。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午习俗四:赛龙舟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重要的传统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的习俗还有很多,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令我开心的是端午节可以放假三天,可以和家人一起吃粽子,可以看到弟弟朋友给爸妈送的爱心粽子。粽子虽不足为奇,但是粽子承载的人间情义无法用金钱衡量,那一兜兜不是粽子,是他们对爸妈的牵挂,对弟弟的慰籍。“人间自有真情在”,兜兜粽子来承载!

2

陈一明作品7篇

端午盛开的幻觉

谁引领着那一场无孔不入的风

将绿油油的田野践踏得遍体鳞伤

树木们仰天长叹,无法佑护

翠绿的叶子被雨水嘲弄得百孔千疮

大地的痉挛如同激流的漩涡

裹挟着希望与对季节的失望

腾跃的涛声溅不湿天边的冷月

匍匐的庄稼难以感化夜色顽固的凄凉

浑浊的波浪挥舞着双刃长剑

一座座城堡在江面起伏跌宕

权贵的骨头与贱民的骨头

一起顺流而下,纠结着碰撞

疯狂的雨幕搂抱着深沉的夜空

远古的呼吸搂抱着离骚的遗响

信仰的荒原搂抱着哲人的狡诈

悲愤的堤岸搂抱着江水的沮丧

呼啸的灯火冲不破黑幕的围堵

薄情的涟漪掩不住水草的绝望

热闹的孤寂凝结成颓垣的呻吟

四面八方的风混战中迷失方向

啊,端午,一个锈迹斑斑的节日

精心粉刷出负有神圣使命的彩妆

甜腻的粽子麻醉多少霉变的激情

惑人的香囊熏软多少清高的脊梁

那些躲在旗帜下的乌鸦口水翻飞

那些化装成兰花的稗草趾高气扬

那些长堤被蚁穴吹捧得得意忘形

呵呵,这才是端午本真的模样

此时此刻,我以一块石头的倔强

在风雨中行走。我以我的棱角

碾压漫山遍野野蛮疯长的颂词

让天问的厉吼蓄满沉默的力量

憋屈的闷雷在胸中酝酿着爆破

忧伤的怒发耸成叛逆的旗帜飞扬

将肤浅的污言反转为沸腾的国殇吧

独立危崖,我倾心凝视着深渊万丈

来吧,端午,期待这一场伤害

从历史的纵深劈头盖脸地砸来

因为我田野中纵横交错的伤口

渴望暴风骤雨轰轰烈烈地冲撞

(年端午节)

端午

一条皱眉的鱼,絮叨着“求索”

在端午沉默的岸上踽踽独行

慵懒的蛤蟆呱呱地对它翻起白眼

睿智的浪花呵呵着朝它嗤笑

只有五月麦浪翻卷的田野

用金*深厚的怜悯,将它打湿

一股疲惫的风潜伏在它的身后

期待偷拍到它像屈原那样投水

然后以目击者的身份四处演讲

河滩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香草

在等待荃椒蕙兰及美人们登上舞台

用文白夹杂的腔调朗诵《招*》

蓄满泪水的天空把那条江搂紧

所有的鱼都像开头的那条鱼一样

鱼贯而出,摇头晃脑地捧着《天问》

在开满兰花的河边故作深沉

血色的枣从粽子里挤出甜腻的颂歌

撕开菖蒲艾蒿团团封闭的真相

江水将我蓬勃的诗兴浸透浑浊

飞速的龙舟搅起江底沉睡的神迹

江面上激荡着楚辞中闪光的辞汇

满天抛洒的香囊,如群鸟翻飞

巫师山洞般幽深的眼神里盛开预言

整个五月,都迷失在丰收的喜悦

仿古的城墙上每一块伤痕累累的砖

都被现代化的阳光灼烧得千疮百孔

抑郁的秭归古城,从西陵峡的绝顶

以屈原的姿态投身江底,水波不兴

雄*酒,早将软骨的堤岸灌得烂醉

一道两千多年未愈的伤口再次迸裂

端午凌晨,那一束黎明前的鱼肚白

被强硬的废墟围攻,退回夜的深处

躲进幽深的神话传说之中自我救赎

我抱着《道德经》在汨罗江畔醉卧

看着水中飘忽的云影,我很想知道

究竟有谁能够穿越广阔无边的离骚

(年端午节)

汨罗江

一条河,一条

五*俱全而又多情的河

在历史的胸脯上蜿蜒游动

惊悸,恐怖

颤栗,眩晕

期待,陶醉

饱满的原野如痴如梦

这一天,粽子的甜香

无孔不入,艾草与雄*

潜伏在两岸的蒿丛

当炎炎烈日,蛮横地

烧灼你的香囊

没有谁能阻拦

你眼睛里的痛

汨罗江,汨罗江

你从一片被热风蹂躏的稻田

挺身而起,如大纛凌空

所有倒伏的诗篇

都见机昂首,争相

绽放出华丽的辞令

其实,你应该是一条鞭子

将五千年文明,抽打得

皮开肉绽,心颤骨疼

可惜你不是,你不是!

那个伟岸的身躯噗通一声

只在流光溢彩的水面

擦破一丝轻痕

冷漠的月光,波澜不惊

千百年来,一茬茬

吟风弄月的墨客文人

歌舞升平的香草美人

用浸透水草腥味的兰蕙

将楚辞勾兑成和煦的颜料

把那条轻痕渲染得

艳若桃花,风情万种

年年今日,万民欢腾

龙舟竞渡,鼓乐齐鸣

胀满自信与力度的飞桨

将躲藏在离骚里的忧伤

戳划得千疮百孔

那是谁的孤独啊

在万木葱茏的盛夏

支离破碎,黯然凋零

弯月钩起天坛的尖顶

如天线联通浩瀚的苍穹

我站在回音壁前,触摸

那个*灵上下求索的跫声

汨罗江啊,我听到

两千两百九十六年前的

那声“噗通”,渐渐地

异化成一声声“不懂”

不懂,不懂,不懂

不懂,不懂

不懂

(年端午节)

端午

端午,一个被装扮得

花枝招展的姑娘

从初夏的枝头,摘下

一颗颗甜甜的“离骚”

从金*的田野,采撷

一朵朵鲜艳的“天问”

向各怀心事的人们

款款走来,还频频

抛着媚眼

端午,一个被装扮得

花枝招展的姑娘

从教科书中翩然而出

与从汨罗江登岸的屈原

会合,欢欣鼓舞地

赶赴,一场又一场

纪念屈原的盛典

还能忙里偷闲地,观看

划龙舟的小伙子

那雄健的肌腱

端午,一个被装扮得

花枝招展的姑娘

年年今日,陶醉于

滚滚红尘,扭捏着

各式花样的舞姿

迎合着,不同导演的口味

品尝着,不同口味的粽子

端午,一个被装扮得

花枝招展的姑娘

只有夜幕降临,才能

脱下盛装,摘下面具

化作一尾轻盈的鱼儿

挥别万家灯火,游回

历史的深处

(年端午节)

屈原

屈原先生,您好!

年年端午,我们如期相见

你依旧傲立于江波之上

故作深沉,吟诵诗篇

接受膜拜,享受供献

那模样,有点儿滑稽啊

还有点儿道貌岸然

或许,你心里清楚

当年那纵身一跃

并未激起一丝微澜

千百年来,反倒

成就了一个节日

年年端午,以你为素材

举国盛宴,万民狂欢

如今,你的肖像

在教科书中,越发伟岸

一代一代,不同位置的人

各取所需,把你渲染

将你的香草美人请上舞台

摆弄着或温柔或刚强的表演

我不知道,你的内心

是否依然充溢着愤怨

当牧童的笛声从云端飘来

当战鼓的嘶吼在山顶盘旋

你是否还能像当年那样

诗兴大发,激情翻卷

你是否知道,当今时代

有多少抚摸是出于爱恋

有多少塑像,暗藏机关

老屈,我尊敬的屈先生

哦,对了,你究竟是姓芈

还是姓屈呢?我想问你

究竟是峨冠博带舒服

还是牛仔裤体恤衫?

假如放在今天,你是否

还会纵身一跃

一死进谏?

(年端午节)

端午节感慨

端午是一条鱼

游来游去,从古到今

据说如今已游到异国他乡

最后,很可能在韩国定居

因为我泱泱华夏,似乎

除了知道粽子的甜香

几乎没有人知道

二千二百多年前

他那一跃的悲伤

那时的楚国已到危险关头

领导昏庸,小丑跳梁

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大声疾呼无人理解

一腔赤诚反被诬良为娼

便注定只有死路一条,因为

要么不识时务地继续呐喊

惹恼了当局会被处死

要么国破家亡不愿当亡国奴

可能会被敌国凌辱而亡

投水自尽,虽然无奈

却是唯一的明智之方

屈原很有才,估计当今

无一人能达《离骚》的高度

但那纵身一跃

除了汩罗江涟漪微漾

并没有哪朝哪代

会把他树为榜样

封山、祭孔才是当权者的喜好

你能找到几处祭典屈原的地方?

多少人能背一首他的诗?

多少人还曾读他的华章?

知识分子可能喜欢他的文采

但他的死谏,反衬得

太多人脸上无光

因为,当你明知

无法唤醒那些装睡的人

你只好选择沉默

你也就只能背负“无良”

我们不妨没想

假如屈原活到现在

他是会依然故我直言不讳

还是会选择沉默或颂歌高唱

我想,他定会选择后者

如果他的神经正常

因为,他会明白

以死纳谏只能落个“傻B”

直言不讳绝无好下场

如果天天“新闻联播”积极靠扰

依其才华,肯定能

弄个什么院长当当

(年端午节)

端午

那支悲怆的歌

是否

真正呈辐射状

渗透了古今

那一个忧郁的形象

是否

真正走进麦收季节

每一片壮丽的风景

那哗哗拍岸的潮音

究竟

惊醒多少

石头般深沉的梦

那无奈一跃激起的浪花

难道

只能在教科书中

折射心灵的惊悸

年年端午

年年端午

那一声声仰天长啸

沿古老而庄严的河道

漩出一串串问号

有多少人

在饱食甜美的粽子之后

能够回味出

那个人的

(年端午节)

3

冯海龙作品1篇

端午

苍龙飞天逢端阳,怎奈吉日话凄凉。

汨罗江畔尘抖尽,公祭香粽艾酒*。

不朽之作离骚经,屈子精神永流芳。

道路漫漫其修远,看我华夏好儿郎。

4

虹作品1篇

节日

我在外省

每个节日都从故乡老屋

连根拔起那些难忘的往事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

莫名地爆发

有时必须匆匆回去

有时只能默默怀念

只有他乡的风

听见时光缓缓经过

围墙纷沓后退

让爱成为另一种咸

在血液中奔跑

一群鸟在树上飞过

一堆重叠的影子

没有灵*

这另外的喧哗

带来低声的象征与比喻

在你的目光以及爱的血液里

一一怱略我周身的岁月

在镜子里嘶鸣

在不去交话费的路上……

沸腾的下午开始安静

回不去的这个节日

在故乡展开的活动

停留着你的气息与痕迹

还有你短暂的命运

关上的一扇门

于我回去与怀念之间

开放又凋零

我种不好那棵树

无法站在往事里守候

花开的声音

让每个节日慢一些

慢成时间和宇宙

慢成分开时走过的一座大山

慢得找不到合适的词去阅读

那么现在让我

面对岁月摆下筵席

把所有不舍和记忆

都藏在一个动词的后面

在倒酒之前

把过去的一切

用迟缓的姿势靠近

靠近这扯淡的人生

把节日统统珍藏

在日落之前

播放其中一个

便知道我们

由此前去

你正与我经过

命里微不足道的日子

日落正在一边

与天上的云朵远行

若你愿意等待

所有的云彩

到了最后必将汇成河流

等你回来

锦锈时空

气壮山河!

5

凌风作品1篇

写给屈原

也许

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大地上

容不下你忧国忧民的身影

你孤独,你惆怅

你无助,你彷徨

你郁闷,你疯狂

你问天问人问世界

不明白为何众人

喜欢谣言、冷落忠贤

不能白为何小人当道

君王不醒、美人难见

不明白为何这世界

不能纯洁高雅、脱俗超凡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国已破,你已无力回天

让滔滔奔流的汨罗江水

来掩埋你疲惫的身躯

两千多个端午节的喧嚣啊

世世代代把你祭奠

说什么

“世人皆醉我独醒

世人皆浊我独清”

终不敌

趋炎附势谄媚讨好

沽名钓誉阿谀逢迎

殊不知

人间自古多隐士

山野林间风自清

又何苦

一袭白衣赴国难

江边抱石了残生

空辜负

你心中的天堂如梦如幻

你虚构的远游霞光云影

徒留下

君王百姓空悲叹

《天问》《离骚》万古传

6

刘华作品2篇

端午节忆屈原

(一)

艾草低垂插壁墙,汩罗恨水泣哀殇。

离骚曲曲忠*唤,屈子深深正气扬。

半世孤情为父老,一心一意辅君王。

国家未报身先卒,青史留名万代长。

(二)

白驹过隙若干年,历代君王几许怜。

今日时逢端午节,后人追忆屈公贤?

龙舟水里争相渡,粽子罗江祭烈先?

一曲骚歌千载唱,忠*永远荡长天?

7

李书平作品1篇

过端午的孩子

早上,我还在睡觉,就听见儿子大声喊我,我摆摆手,他还喊,我不耐烦地说:“我瞌睡。”他趴到我耳边,说:“妈妈,端午节快乐!”

我突然惊醒——原来今天是端午节!康康怎么知道是端午节?

我正在思考,客厅传来康康的声音:“奶奶,端午节快乐!”我把他喊过来,告诉他端午节的故事,他说他知道。我想起来……

瞬间,去年的情景犹在眼前,感觉就是昨日。

去年,我在家请产假,日子过得平淡无聊。端午节到了,我很认真地给康康讲端午节的故事,并让他起床后向爷爷奶奶问好,让他亲自在门口挂艾草。他非常兴奋,完成后高高兴兴地吃粽子和鸡蛋。吃完早饭,我亲自找碎布给他缝香包,我剪好布样,做好吊穗,奶奶看到了说我缝得不好看,奶奶拆开重新缝。就这样,我们娘俩一针一线地为俩孩子缝制两个香包。你可以想象,整个缝制过程中,康康是怎样的焦急、怎样的期待。俩孩子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很有仪式的端午节。

我还在思考,爷爷晨练回来了,康康慌忙迎接,说:“爷爷,端午节快乐!”然后,在爷爷面前自编自演一段顺口溜:“五月五,过端午;划龙舟,敲大鼓;你包粽子我跳舞。”啊,我震惊了——这小孩还有这才?表演完后他就高高兴兴地去门口找艾草,但是爷爷昨天没回老家割艾草,哪里有艾草呢?他就到处找东西代替,找来找去都不合适,他突然说:“我去辰辰家借。”果然借来五根艾草,他小心郑重地放在门口。

而我呢?我则在抽屉里找香包——去年给俩孩子缝制的香包。小儿的找到了,我给他戴上,他高兴地跟着哥哥跑来跑去;康康的香包找不到了,着急得大哭。奶奶只好再给他缝一个,他就坐在奶奶身边眼巴巴地瞅着,直到奶奶给他缝好戴上,他才去吃粽子吃鸡蛋。

啊,多么美好的节日!我突然感觉端午节竟然如此有意思!

以前,我根本不在乎什么节日不节日的,过节也在平淡日子中过去了。但是我没想到,去年那天我简单地介绍端午节,就让康康理解了这个节日,并持续到今年,尤其是今天他的表现让我很欣慰。

生活需要新奇感,我们用心地从身边的环境中感受生活,就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奇妙。

一年只有一个端午节,我们作为妈妈,为什么不对孩子适时适当地去影响教育他们呢?我们只需要在过节的时候稍微重视一下,稍微给讲孩子讲解一下,就会在孩子心中形成过节的概念,让孩子体会节日的氛围,让孩子充满节日感,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8

刘运动作品1篇

端午的油条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各地节日内容大同小异,可谓丰富多彩。最出名的风俗当属赛龙舟吃粽子了。在我的家乡,每逢节日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挂艾叶、配香囊、煮鸭蛋和炸油条等。

在我小时候记忆里,端午来临前几天,三个姐姐都会用碎花布缝制香囊,吻着浓浓香味,似乎触摸到了夏日的跳动。母亲也提前两天和了两大盆面,以便能赶在节日前炸出一大箩筐油条。八十年代人们还很穷,没钱买菜买肉的,款待客人主要是以自家食物为主。油条就是最好的招待亲朋的食品了。父母中午锄完地回到家,父亲烧锅,母亲下油条,我和姐姐在一边焦急地等待着。第一锅油条出来后,母亲边烧纸边念念有词,敬完天地诸神,我和姐姐抓起一把油条就往屋外跑。每到端午,油条成了那个时候孩子们日盼夜盼的美食。倘若在平时有哪家孩子拿着油条吃,肯定会惹得一群孩子的直视。好在端午节时家家都冒着油烟,大人也变得大方起来,由着劲让孩子们吃刚刚出锅的油条。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手里大都拿着自家油条,个个吃得满脸油花,浑身上下油乎乎的。

端午的油条不仅仅用来自家吃和招待亲朋,也是走亲戚的主打礼品。我们当地人叫捎包。大人的农活还没结束,孩子们很乐意代替长辈用竹篮盛着满满一筐油条走亲戚。走到半路孩子们掀开荷叶偷吃几根那是再正常不过了。端午和过年一样,亲戚都是挨家串,有的隔了好几辈人了照走不误,一走就得半月有余。就这样走着走着油条由软变硬,由满筐变半筐了。亲情也在你来我往中越来越浓。走老亲用的是油条,走新亲油条同样打头阵。记得二叔的大儿子对了N次象结果次次吹,好不容易在端午前媒婆又给他相好了一家,高兴之余二叔请了全村最好的炸油条高手。女方有六家直亲,按照风俗习惯,在走新亲的当天二叔又在村里借了七个竹筐,其中一筐是给媒人的。二叔把油条像装猪草一样按得结结实实,然后用扁担晃晃悠悠地挑向了女方。走在半路上逢人没有不夸二叔不实在的,我也觉得堂哥的婚事是板凳上钉钉的事。虽然男女感情不是油条多少能得到的,但那时候走新亲去女方家油条装少了后果很严重。因为女方大小老少甚至全村人都在用眼睛盯着男方油筐:装得满不满啊?油条粗不粗啊?色相怎么样啊?……这些都是影响婚姻成功的重要因素。后来堂哥的婚事还是吹了,我到现在还一直怀疑媒人和女方是骗油条吃的。对比现在走新亲,早已发展到用四轮拉走半个超市的程度了。堆积如山的礼品只是前奏,酒桌上媒人还要把男方早早准备的几捆现金交到女方手里,车房除外,现在娶媳妇的市场价差不多得二三十W。在这个男多女少的时代,女孩真是赶上了好日子,歪瓜裂枣也那么香甜。社会的发展让油条早已卸下了相亲重担,要是现在哪家还用油条去走新亲,我还真不敢想象会是啥局面……

曾几何时,端午油条承载了很多。它是人们饱腹的美味,它是亲情之间的延续,也是青年男女走在一起的吸引力。时光飞逝,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油条再也不是端午节日特有的食品了,它走进一年四季里,它走向大街小巷里,它走到人们日常的早餐里。变成了一种最普通的快餐。

可是我再也吃不到小时候油条的味道了。父母已作别,我再也听不到二老在村头的呼喊。为了生活,人们四海为家,天涯相隔,都在忙着打工挣钱,亲戚一年当中也难见一次。端午的油条成了我无法回去的记忆!

9

李永丽作品2篇

端午的记忆

一、初恋

淡淡地飘散

浓浓地滚滚而来

掀开尘封的往事

那个端午在夏风里飞旋

曾记否

那个端午的清晨

乒乓球台旁柳树下

扎着小辫的姑娘

晨曦里

霞光轻轻巧巧

飞上脸颊羞涩

姑娘的心哟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沐着清风

那矫健的身影

近了,更近了

那眼睛里分明是深情的大海

鸡蛋、粽子

跳跃成两颗激荡的心

艾草浓香渐弥漫

浩浩碧波寻屈原

千古《离骚》日月鉴

又一个端午悄然走来

两个背离的身影

你成了别人的新郎

我成了别人的新娘

苍老了岁月

还有那两鬓霜染

远远地,远远地

风起了

一个虚幻的梦也不给我

那难以释怀的青涩浪漫

如云在天空缱绻缠绵

如山在天地间起伏连绵

静静地

静静地与草河诉说心事

那流向远方的信笺

相思漫溢堤岸

二、那一晚

那一晚

清河岸华灯璀璨

星星点点

追寻脚步蜿蜒

那一晚

我来到你身边

静静地绽放成一朵茉莉

洁白、恬淡

那一晚

欢乐是河岸的主人

那朵茉莉

羞答答躲闪

那一晚

悠扬的笛音

夏虫的低吟浅唱

还有晚风在耳畔呢喃

那一晚

月光亲吻发尖

那朵茉莉

和着泥土馨香满园

那一晚

风屏着呼吸

枕着你的名字入眠

直到朝霞满天

10

李振伟作品1篇

端午情思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阳节又称端午节,是我们中国四大传统佳节之一。近段时间,走到街上,常见流动摊位上悬挂的花花绿绿,形状各异的香包香囊,满满当当的风里摇摆,送来一阵阵浓郁扑鼻奇异的芳香,直入肺腑,提示着你端午节近了。

我们平舆这儿,称端午节叫五月当午。小时候,五月当午是一年当中相当特别的节日,有许多相关的习俗,留给我们经久难忘的美好回忆。

地里割,邻里借,街上买,家家户户总要想方设法弄来艾草,草绳束了,悬于门楣之上,整整的悬上一年。艾草悠悠的香气据说有神奇的魔力,可驱蚊虫湿邪。农村环境差,夏天,破门旧窗挡不了无孔不入的蚊虫,滋扰之苦难以想象,往往在挨晚时分,和了柴火点燃上几根艾草,蓝白的微雾袅娜飘散,空气里弥漫着草药的奇香,嘤嗡的蚊虫逃之夭夭。

雄*酒是另一种威力强大的端午神器,大人们要把它小心的涂在孩童的耳朵,额头,胸部及手足掌心,还要四洒于墙角屋根,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蝎子蚰蜒蜈蚣*蛇们是极怕雄*酒和那些听起来模模糊糊的咒语的。大人们显然对这个事情不敢掉以轻心,丝毫不肯马虎,小孩们小心翼翼配合着。

后来才明白呀!大人们用心涂抹的,小孩们默默接受的何止是酒,其实是无尽的爱意呢!

这些工作完成,似乎将要奔赴战场的勇士披挂上了一层刀枪不入的铠甲。

然而还不够,还要在手脚的腕里缠绕上五彩的丝线,吉祥五彩线栓住了福寿绵长。

最后要佩戴上花样翻新的别致的香囊,大概相当于勇士手中无坚不摧的利器吧。

这样终于可以保得住孩子一年的安康。

食物自然与往常不同,村中的老井里取来午时水,煮鸡蛋和蒜瓣,鸡蛋象征着圆满和合,蒜瓣任然是败*的佳品,人人都要吃上一些。

我小时候,不知道有粽子的存在。那时候的印象里,没有粽子的影子,白面尚不足够,何来珍珠般的米粒,也就不可能做出香糯茹口的粽子来。

后来进城参加了工作,经常能听到沿街叫卖的卖粽子的人悠长嘹亮的叫卖声,在宁静的清晨,或接近午晚饭时分,响彻促狭幽曲的里巷。

然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是端午时节的粽子,早晨街边临时的摊位上,大小的超市里,陡然多出了各色的粽子,粽子渐渐成了端午节的重要符号。

可是最能给人节日美感的,是自己亲自动手包粽子。这几年,端午节前夜,妻就会早早的泡上米料粽叶,调出不同的味道,小心地包裹出形状,细细地紧上棉线,蒸煮出来,完全是别样的味道。分享些给居家美邻,也会得到他们的回馈。

看,所有这一切,都是满满的爱与美。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节日一代代延续着的虔诚繁琐的程序里,蕴含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绵绵不尽的向往和渴望,是艰难岁月里生生不息跳跃的生命火苗,是对上天好生之德发自肺腑的崇高谢意。

又是一年端午时,四处的飘香里,隐约可见智慧勤劳善良勇敢的远古先民们在历史的深处久久凝望的深邃眼神,亲切随和,坚定执着。

端午节像是一条流过千年历史的河流,穿越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千里沃野,高原幽谷,渐流渐宽,从涓涓弱水到浩淼洪流,孕育出神秘神奇的华夏文明。

今天,作为炎*子孙的我们就立于这洪流的潮头,让我们满怀豪情,用中国智慧,中国形象,中国表达,继往开来,劈波斩浪,奋勇前行,创造出辉煌的中国世纪,缔造出世界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1

孙保明作品1篇

端午节忆屈原

在这个盛行歌功颂德的时代

许多人正忙着对权贵们顶礼膜拜

因而忽略了与这个日子有关的气节

龙舟竞渡活动由房地产商冠名赞助

超市里包装精美的各种粽子

节日大酬宾,团购更优惠

屈原啊,如今

有谁还记得您江边徘徊的身影

再饮一杯雄*酒

又有谁还敢真正地站立着

在一片沉默之中呐喊

12

唐雅琴作品一篇

走近“香草美人”的屈原

两千多年了,后人想起他,他总是峨冠博带,白衣飘飘。也许他真的偏爱白衣,也许后人偏爱用白衣来装束他,以此来彰显他的洁白。两千多年之后的我,推测他是一个强迫症患者:不能容忍衣服沾染尘埃,更不许品质有微小污点。你才华横溢,卓尔不凡。公孙衍、张仪出秦入魏,苏秦为六国相,独你无路可走,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中?你本在乱世啊,屈子,又何故这般执拗!

——题记

一、《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郁郁葱葱的枝叶,洁白芳香的花朵,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少年屈原如橘树气韵潇洒,缤纷可喜。他诞生于三寅汇聚的最美好的时辰,这个楚国名门贵族的后代,以坚贞脱俗的《橘颂》,来表达对自己身世的荣誉和自豪感。

是的,一切才刚刚开始,二十岁的屈原行了加冠礼后,从秭归意气风发地奔向楚国都城——郢都。

二、从兰台到楚宫

春秋以后,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远山簇簇,近水茫茫,亭阁错落的兰台,因宫内遍植的幽兰而得名。它是楚国的文化交流中心,青年屈原,也要到兰台结识权贵,寻找机会。文人学士奔走于郢都、往来于兰台,陪伴君王讲学论艺,读书作赋。君王也借此机会,接触和考察青年才俊。

公元前年,楚威王去世,太子熊槐登上楚王的宝座。当屈原来到郢都时,壮志满怀的怀王和锐意进取的屈原,又何尝不是一见倾心?“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君臣初识而“目成”,与后来的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一个道理吧。

屈原的心中涌荡着感激和欣喜,他获得的第一个职位是三闾大夫,管理楚王族的宗族事务,包括管理贵族的谱牒、祭祀和青年的教育。他用美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宗族子弟,用动听的楚国音乐熏陶青年的情操,用严格的礼仪训练青年的风姿,竭力地为楚国塑造栋梁之材。屈原的才华、理想不仅于此,还需要更加阔大的舞台来施展。

约公元前年前,魏国纵横家公孙衍来到郢都说服楚怀王担任合纵长,抵抗秦国。当时战国七雄中,齐国最富,楚国最大,秦国最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国的战略决定着天下的格局。屈原作为合纵抗秦的代表人物,被任为左徒,登上了楚国*坛的核心,也意味着登上权利的巅峰。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评价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楚怀王担任合纵长,六国轰轰烈烈抗秦的同时,又托付屈原更为重要的使命――造为宪令。君臣一心,在前人耕耘的基础上成就更加辉煌。当时楚国法制严明,商贸繁荣,怀王和屈原是最佳组合,功不可没。屈原的美*取得显著的效果,迎来他*坛上的*金时代。

从乐平里到兰台,从兰台到楚宫,屈原就像夏日的橘树,枝繁叶茂,青果累累。屈原以赤子之心,深得怀王的垂顾和倾慕。

三、嫌隙生而君王弃

此时的楚国,正处于国力的鼎盛时期,地跨丹水、淮河和长江流域,东邻大海,西抵巴蜀,南达两广,北至陕南,巍然东方第一大国。然而,繁华盛世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体制危机。贵族世袭,有才华的人没有相应职位,报国无门,没才干的人能凭借出身和血缘的关系,身居高位,尸位素餐。社会不平,浮华背后满身疮痍,除了推进改革,楚国还有什么选择呢?

屈原在楚怀王的支持下,要改革楚国贵族特权的*治制度,内*上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外交战略上联齐抗秦。屈原的美*,效果显著,倍感欣慰的楚怀王甚至能拥有一段悠闲的时间,去云梦泽游玩打猎。

然而宪令也约束限制了君王的权利,要求君王和普通百姓一样要遵纪守法。并且“君无为而臣有为”,把日常*务交给忠诚的大臣来管理,君王尽可能少的参与*治管理。楚怀王的胸怀,能够包容上天给予他的最珍贵的馈赠吗?

利益受到变法损害的旧贵族们个个对屈原心怀仇恨。他们与秦国百年姻亲,外交上与屈原格格不入,伺机对屈原致命一击。

齐楚结盟,占据天下三分之二,将沉重打击秦国霸业。“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虎狼之国秦国绝不允许齐楚结盟,欲除屈原而后快。秦国使用反间计,重金收买楚国高官,诋毁屈原。

屈原在拟订法令草稿时,被上官大夫靳尚看到,靳尚要抢这些法令草稿,屈原不许。靳尚在怀王跟前谗言,说屈原每制订一条法令,都自夸聪明和成绩,说没有人能够替代他的工作。功高盖主是君王最忌惮的事,更容不得臣子居功自傲,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与旧贵族的交锋,以屈原的失败而告终。

或许靳尚、子兰、郑袖之流的诬陷只是给了怀王一个疏远屈原的借口。公元前年,燕王哙赋予大夫子之代行王权,全力推进*治改革,招致燕国贵族的强烈不满。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出兵,杀死了燕王哙。燕国的改革悲剧,极大震撼了楚怀王。楚怀王不愿意使推行改革的臣下权利过大而导致王权旁落,又不希望改革步伐过快,激发贵族内乱,自己步燕王哙的后尘。几面围击,屈原在楚国宫廷空前孤立,被罢免的命运不可避免。

在残酷的*治斗争中,小人不择手段而获胜;不*不群,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君子,总是在暗箭下惨遭淘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当代诗人北岛的诗句,经典到可以穿越到两千多年前。

四、诡诈反复的时代

公元前年,屈原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前年,秦国攻打韩赵魏三国之后,计划攻打楚国。为了破坏屈原苦心维系的齐楚联盟,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楚国,愿归还楚国商於之地六百里,并与楚国结为姻亲,世代修好。楚怀王中计,断绝了与齐国的盟约,并派人跟随张仪前往秦国接受土地。齐王大怒,遂与秦国结盟。张仪回到秦国后闭门装病,又对楚使狡辩是封邑六里之地。怀王愤怒,于前年春,主动发兵攻打秦国,丹阳之战爆发。开战前,屈原叩马进谏,劝阻怀王。此时的屈原已经远离权利中心,怀王猜忌他的不忠,他的《离骚》等诗篇,也成了诽谤朝*的铁证。这时的屈原哪里能阻止楚*惨败的步伐?楚*将士阵亡八万,秦国占了汉中。怀王心有不甘,再次攻打秦国,在蓝田再次战败。

由此两战,楚国元气大伤。前年,危急时刻楚怀王派遣屈原出使齐国,企图修补两国关系,建立合纵联盟,对抗秦国。秦惠文王仍然担心合纵形成,愿割汉中一半地与楚议和。

楚怀王深恨张仪诈楚,“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看透了楚怀王的贪婪和没有主张,总是受靳尚郑袖等人的蒙蔽,很自信地向秦惠文王请求出使楚国:“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到了楚国,张仪施展骗术,建议秦楚两国互换太子为质子,并且秦楚联姻,永不开战。谎言再次奏效,目光短浅的楚怀王释放了巧舌如簧的张仪。屈原从齐国匆匆赶回,张仪已经回到秦国了。屈原说:何不杀张仪?怀王如梦初醒。

正直耿介的屈原,与张仪之流泾渭分明。许多的谋士可以到不同的诸侯国为相,他们要的是一个平台,展现智慧和谋略,完成一统天下的雄图霸业。屈原是善良儒雅骨骼清绝的文人,他的治国方略,也要名曰“美*”。他执*果断刚毅,若是环境适宜,又何愁看不到成就太平盛世的丰功伟业?他足够聪慧,审时度势有何难哉?他可以媚怀王,或者与靳尚等同流合污,这样就不会离开楚国权力的中心。屈原爱楚国,自然要爱楚王,然而本性决定他既不献媚于怀王,又不复践卑鄙狡诈的行径。屈原是人格上的完美主义者,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只能把满腔的忧愤骚怨,注于瑰丽多姿的文字之中,希望怀王在香草美人的召唤下能够清醒,重振楚国,国富民强,上下安宁。

五、香草美人思慕深

因上官大夫的中伤,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从司徒的高位跌落,远离了*治权力的核心,虽然还担任着官职,但也相当赋闲了。

楚国有浓厚的巫风传统,宫廷更盛。楚怀王隆祭祀,事*神,欲以获福助,却秦*。而屈原精通巫学,著有《九歌》十一篇。其中《国殇》礼赞为国捐躯的将士,描写了激烈的战况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深切希望雪洗国耻,亢直阳刚,凛然悲壮。其余篇章,多数是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和伤感。

沅、湘之间,其俗信*而好祠,其祠必做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然而词句鄙陋,屈原修改加工,更定其词,这样创作完成后《九歌》,成为一套楚国祭祀神祗的乐歌。屈原的远大抱负不能施展,才华在诗歌上独放异彩,《九歌》迷离缥缈,悱恻绮靡,在楚国宫廷广为流传。嫉恨屈原的*敌,无法阻挡这艺术穿透时空的美。

屈原出身贵族,自认天生就担负着领导国家的使命,诗歌并不能使屈原获得成就感。忠贞爱国的屈原仍然需要进入权力的核心,而打开权力大门的唯一钥匙就是楚怀王。几乎在屈原的每首诗歌中,都表达了等待怀王醒悟和期待*治局面好转的强烈愿望。

处境艰难的屈原,是背叛自己的信念,与旧贵族同流合污,还是坚持清白,孤独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前年,屈原流放汉北,江汉流域的原野铺满了一望无际的香草,而云梦泽方圆九百里,烟水浩渺。屈原游走在江边和湖畔,高洁芬芳的植物,沉淀着屈原对国家深沉的热爱。然而,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屈原的的愤激和孤傲也达到了顶峰。他无所顾忌,痛陈时弊,写作,就是他反抗黑暗现实的有力武器。离骚,就是遭遇忧患而愁怨满腹,屈原用诗歌抒发痛苦和愤懑,进行着伟大的精神旅程。“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长篇巨制,悲情和激情交织四射,全诗共两千四百九十字,三百七十三句,提到三百二十四种植物,前无古人,至今未见来者。他以香草美人自比,把奸臣小人比喻成恶草杂花。“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说:他们攻击我佩戴惠草啊,又指责我采集茝兰。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他又以贤君为例激励怀王效法,举出暴君暴*警戒怀王。他历数夏商周数代王朝的兴亡事例,陈诉肺腑,表明自己的“美*”理想。这首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鸿篇巨制轰动朝野。被讽刺和批判的权贵,对屈原更加痛恨,而楚怀王也不具备大国明君的眼光和气度,言辞切切的《离骚》,没有挽回怀王的信任,怀王将屈原抛弃得越来越远。

六、不能妥协的世界

公元前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此时屈原从汉北流放之地回到郢都,和昭雎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秦。而怀王听从幼子子兰的意见,赴秦约,入武关,当即被扣留。秦国要求楚怀王“朝章台如蕃臣”,楚怀王大怒,后悔当初不听屈原和昭雎的谏言。秦国又要挟割占楚国巫、黔中郡,怀王断然拒绝。公元前年楚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怀王又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楚怀王刚愎自用,最终沦为秦国的阶下囚。公元前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怀王昏庸误国,却不失先君爱国之志,“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屈原对荆楚大地深厚的挚爱之中,也包含着对怀王的爱。怀王之死,屈原彻底丧失了最后的*治依靠。

曾在秦国为质子而伤秦国大夫的太子横,继位为楚顷襄王。屈原为了挽回加速倾颓的楚国局势,依然不改变率直的本性,怒斥子兰当初力劝怀王赴秦。子兰怀恨在心,联合上官大夫,在楚顷襄王面前诬陷屈原。楚顷襄王愤怒,免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将之放逐江南。秋末冬初,朔风南下,第二次被流放的屈原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后入洞庭。“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屈原的胸膛里,装着楚国的土地和人民,他的爱绵绵不绝,无休无止,唯独没有他个人的荣华富贵。

屈原也在不停地追问自己,错了什么?何去何从?他向天问了一百七十二问而没有一句答案。如果楚国的形势好转,屈原也许会继续《天问》的思索而成为一个哲人。然而,时间已经不允许了。

公元前年,楚顷襄王和秦昭襄王两次相会于汉水南北,此时秦国已天下无敌。公元前年,白起攻下郢都,楚顷襄王跟执*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屈原完全绝望了,于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时年六十二岁。

在他自沉之前,还为他曾经的“爱人”怀王写了悼亡诗《招*》。在祭祀怀王的熊熊火光中,屈原坚定地与这个用暴力和权力定义的世界决绝。渔夫度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表达了他对丛林世界的最后一丝嘲笑:“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天地那么大,楚国的王室贵族嫉恨屈原,屈原可以周游列国出将入相,或者隐于乡野逍遥自处,可是,屈原一点儿也不“变通”。从公元前年到前年,十六年的流放,以屈原自投汨罗而结束。

自杀,仿佛是弱者才有的行为,但流放十六年而信念不灭足以证明屈原是强大的。他远离了权力中心,没有办法实现他的“美*”,而不得不把无限忧愤以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的文字倾注于笔端。他纯洁高傲,不屑与宵小为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然而这不是他的理想,是悲凉的境遇成就的。

《孙子兵法》计计都是奸诈,用兵如此,*治又能“美”到哪里去呢?当对手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正直是那么的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只能形影相吊!当时天下名义上还是周王室的,各个小的诸侯国为了生存而朝秦暮楚,智谋之士游走于各国之间,以才华角逐天下,为何独而屈原,仅以楚国为国呢?

屈原是文学的天才,更是情感的化身。他对楚国的热爱和对百姓的同情,似乎时刻都在沸点,众生苦痛,就像他的亲历亲受。同时代的哲人庄子,认为人生犹如恍惚的蝴蝶,权力和抱负不过是一场虚幻,世界没有是非可以分辨。华美的仙人世界,被流放的屈原在诗歌中常常抵达,然而他做不到庄子的超脱逍遥。他浪漫瑰丽的想象,是现实中的痛苦的倾泻。既然与土地深深纠缠,又如何能如大鸟从北海徙于南冥呢?

屈原既不解脱也不妥协。妥协可以延续很多:生命、权势、富贵。屈原不允许他幽兰美玉、出水芙蓉一般的高贵品质有一点点折损,而他的才华托举他的品质,伟大到与日月同辉。

他的《橘颂》,也明晓了他的特质和命运:“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橘树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开阔的胸怀无所欲求。橘树疏远浊世,超然自立,横耸而出,决不俯从俗流。

不是天地之间容不下屈原,是屈原鄙视了那个世界。屈原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当我们在尘世匆匆忙忙风尘仆仆地行走时,也要抬头看一眼清澈深远的夜空,对历史的思索,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看清自己。

13

王付芳作品1组

年的端午节(组诗)

1.屈原

赞美诗再多

抵不过诗人的爱国

粽子包的再满

喂不活沉睡汨罗江的屈原

您跳下的时刻,一颗灵*升天

英名留于青史

五月五日祭拜

祈祷您能穿越

看一看如今的天地

想必您会释怀

2.农历五月五日前

香包入市,在集镇飘逸

移动的身躯里

蓝口罩一直挂耳边

手摸七彩,鼻嗅挂件

五色绳捆绑了灵感

一种心事在丹田

张口吐出鲜艳

看不透这个人间

为何总在逝去后祭奠

活着时谁能真正

体会到屈原的难

3.年的6月25日

那天,把粽香铺满神州

那天,把雄*酒洒遍华夏

是否可以消除所有的病*

那天,被后人吟诵了两千多年的屈原

是否能穿越时空

来到今天

那个披头散发的诗人

那个书写《离骚》的诗人

能否和我们一起驱赶天灾

汨罗江啊!你还在咆哮吗

你让屈原回来吧

让我们结束千年的感伤

我伸长手臂,直指苍天

多降些赤子之心来人间

低头,泪浇*土颜

4.端阳前的雨

临近端阳,又到端阳

中原大地雷声响

天也悲伤,地也悲伤

万物哭泣唤醒端阳

滴滴雨,千年泪

层层难,华夏后人抗*患

今春圈养,如今又紧张

屈原醒醒,用你一颗赤子之心来抵抗

这人类的病,这无情的*

来一场暴雨,又缓解如丝

虎狼之辈的心态里

掩盖操劳,以误解恐吓

我保持沉默,只能沉默

端坐,听雨,诗意自己的天国

5.艾草香

清河,接纳天泪

伤悲着屈原的伤悲

龙舟、米粽、雄*酒……

都在祭奠

一些病*杀伤太强

污染春光,侵袭夏装

*归何方

偌大的江山

与我联姻

寻到姓“艾”的草木

驱逐病根

6.回忆的触动

小时候,大姐用慈爱

编织嬉笑的五彩线

将我捆绑,怕病魔缠身

她亦在我耳边,滴入雄*酒

驱赶*虫

在我能当家作主时

大姐却*归天堂

此后,每逢丝线满街

我只寻二色

用沉默婉拒五色

留下一白一黑

将肉体包裹

止不住的泪水

与天同落

一滴,思念大姐

一滴……

7.粽子

想借荷塘月色的碧萝

包出投放汨罗江的粽子

送给屈原

然后,求一捧汨罗江水

泡下诗句,品味《离骚》

14

王春兰作品2篇

端午节

提起端午节,我的记忆就像在长河里游泳,一猛子扎到岁月的深处。

那时候我对端午节的热爱不亚于春节。刚过完年我就问:啥时候过五月端午?当地摊上有人吆喝包香包雄*时,我就知道离端午不远了。

端午前夕,娘把不知道啥时候收集好的五颜六色的花布拿出来,剪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儿,或对角或对折,缝合成形状各异的香囊,我们叫它香布袋。有红心,有小辣椒,有公鸡,各式各样。里面装上从集市上买来的香料,活灵活现香喷喷的。我们或挂在脖上,或系在钮扣上,或外露或贴身,说是为了抵御一切瘟神。

因为家里数我最小,娘缝的那个白色的胖娃娃是我的专属。只见它左手和右脚相扣,右手高举左脚直立,腰间系一条红丝带,一条黑色的大辫子垂到脚底,好像在临风起舞。眉儿弯弯,比我笑的还灿烂。我把它挂在脖里到处炫耀,全然忘记端午节这天抢香包的风俗习惯。当别人问:你的娃娃真好看,让我闻闻香不香。我欣然地取下给人家闻,谁料人家拿着娃娃转身就跑。我滚在地上哭一天不站起来,娘哄我说:“好了好了,你起来我再给你缝。”可是,再缝就是下一年的事了。

其实我最惬意的是端午的凌晨,娘趁我们没睡醒的时候往我耳道里抹雄*酒。雄*酒抵抗百虫,抹上后,虫就不往耳朵眼里钻了。其实我早就醒了,闭着眼装睡,享受那种美美的感觉。

我醒的早是因为心里有惦记,那锅里煮的鸡蛋蒜头和粽子让我垂涎欲滴。平日里没吃过的鸡蛋,今天就可以每人吃两个。娘说她爱吃熟蒜头,最不喜欢水煮蛋,于是我信以为真,就连她的那一份也吃掉。粽子也是一个人两个,水煮蒜头随便吃,因为是自家地里新出的,多得很。接下来就开始盼望午餐,因为过节,肯定是一顿好饭。

我对节日的渴望其实是喜欢那一年一次的奢侈。娘把最好的给了我们,却又掩藏了我们不知道的辛酸。我独自经历了一路风雨,然后才知道:只有在娘面前我才是个宝。而今的生活什么都不缺,香包满街都是,特别精美。可是挑来拣去,就是没有娘缝的香。粽子也多种多样,肉的,豆沙的,三鲜的,怎么吃也吃不出过去糯米红枣粽的香软可口,鸡蛋也早已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餐食。可是娘却卧床多年,仅能吃些稀粥。纵横的皱纹里深掩无奈,目光在室内搜寻,她想看看有谁能陪伴在她的身边。端午节又到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过。以前为了一个节日娘要提前准备,而今,我只需要准备好心情。

端午节

布谷鸟累了

隐去了行踪

把收获的喜悦

安放于夏日的门旁

哪一缕清风

不是为了把劳顿抚慰

哪一场细雨

不是为了催生希望

荷包熏香了整个夏季

是谁把芳心深深隐藏

剥开层层竹韵如莲绽放

期待的绝不会是糯米的专场

龙舟竞发

赤子心与日月同光

艾香飘幽

追怀汨罗江下的忠*惆怅

许先生犯了浑

一杯酒试出了妻子的真相

这爱与不爱的罪责

该不该由雄*承当

千年等一回

救赎了爱的沦丧

记忆的按钮

装订在五月初五的早上

岁月如流

冲不走历史沉舸

往事如星

在时光的波影中荡漾

15

王全录作品1篇

端午节探源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其规模和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我们周边的越南、泰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也和我们一样过端午节,说明“端午节”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因此过好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对于我们的国民来说,也是一种传统教育。

现在的中国极端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发挥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年5月把“端午节”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从年起“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我国的“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目录。

过去有一首儿歌,就是描写端午节的。“五月五火镰叫,麦儿*杏儿*,七家八户煮粽忙。露水集上艾叶香,娃儿身上五线绑,雄*涂抹祛邪瘴,蜂蜜粽子迎夏粮。”

“端午节”,全国各族人民都过,过的方式也基本一致。但各地叫法却不同。端午节,端五节,当五,龙日,艾节,午日,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解粽节,夏节,浴兰节,菖蒲节,屈原节等等几十种叫法,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的来源,并有美好的愿望在里面。但时间是固定的,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这个节日为什么叫“端午节”呢?过去为了要求人们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生活,初一叫端一,初二叫端二,依次类推,初五则叫端五。为什么写成了端午呢?过去的纪年用天干和地支,正月为寅月,五月则是午月,五午同音,故端五遂写成端午。为什么又叫端阳节呢?古代人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种物资组成的,数字也一样,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五为阳数,故叫端阳节。

据近代大文学家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少数民族祭祀“图腾”龙。古代江南地区受水灾和瘟疫威胁严重,人们企盼平安,便以能治水患的“龙”为图腾。五月己是夏季,水灾频繁,瘟疫流行,虫害肆虐,便在夏季的五月祭祀他们崇拜和认为可以消除水患及瘟疫的龙,因此端午节又叫夏节或龙日。

端午节风俗。端午节风俗大致分两类:一是活动风俗,二是饮食风俗。活动风俗:赛龙舟(捞屈原),挂钟馗像(避邪),割艾草挂门头(避蚊虫瘟疫),割菖蒲放室内(避瘟疫),佩香囊(避瘟疫蚊虫),臂系五色线(像龙子),洗兰草艾叶菖蒲水澡(祛皮肤病)。饮食风俗:吃粽子,鸭蛋(治腹泻驱虫),饮雄*酒(驱瘟疫避害虫)。这些风俗,有的科学,有的并不科学,像挂钟馗像,佩五色线,饮雄*酒等都是不科学的。

端午节起源。端午节应起源于夏朝中晚期,约有年的历史。有五种说法。

第一种:崇拜图腾说。以近代大文学家闻一多为代表的考证学说。前面已有叙述。

第二种:兰草浴说。五月为仲夏,五为阳数,故称阳夏,草长莺飞,人体各类皮肤病(癣)和枯草一样重发,兰草、艾叶、菖蒲熬水洗澡,即能洗去一冬一春的身上污垢,又能有效遏止各类皮肤疾病的复发。五月五日为双阳,洗澡疗效更好,故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用兰草艾叶菖蒲熬水洗澡,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故“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屈原《九歌》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说明五月用浴兰汤浴洗在战国时期就很流行了。

第三种:纪念屈原说。这是端午节的主流说。屈原(约公元前-年),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辅助楚怀王内修*治,外抗强秦,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屈原遭顽固派污陷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在沅湘流域,接触下层民众,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抒发了对下层民众的同情胸臆。当得知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一带)被秦国攻破,楚国人尸横遍野,自知报国无门,遂于公元前年5月5日,写完《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楚国老百姓对屈原的死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船捞尸,终不见。为不让鱼鳖虾蟹伤害屈原尸体,将米饭投入江中,以饱鱼虾。为防蛟龙争食,米饭以楝叶包裹并缠五彩线(粽子原始形状),同时向江中倒雄*酒,以药晕蛟龙。纪念屈原说,虽是后人附会,但为古老的端午节增加了新的内涵。至今汨罗江一带一直叫端午节为“屈原节”。

第四种: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公元前-年),春秋时期楚国人,曾任吴国大夫,*事家。其父兄均被楚王所杀,投吴国避难,助吴王阖闾五破楚国都城郢,报了杀父杀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吴王夫差继位,吴越开战,在伍子胥的筹谋下大败越国,俘越王勾践。越国向吴王谮臣太宰伯嚭行贿,伯嚭向吴王进谗言陷害伍子胥,吴王夫差赐宝剑让伍子胥自裁。伍子胥死前告诉家人:“我死后把我的眼珠子挖出,挂于东门外,看越国如何打败吴国的。”伍子胥于公元前年5月5日自刎。十年后,越国打败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并处死。故吴国(今浙江一带)民间每逢5月初5日举行各种仪式纪念伍子胥。

第五种:纪念曹娥说。曹娥(-),东汉上虞县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巫祝(主持祭祀的小吏)。年5月5日,曹盱迎风逆水驾船祭江,风大浪高,祭船倾覆,曹盱溺水而亡,终不见尸。14岁的曹娥沿江寻父尸17日不见,遂投江,3日后曹娥抱父尸而归。今曹娥江一带,都说端午节是纪念曹娥的节日。

以上五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成份。有三点是共同的:一是,天人合一,利用大自然造福人类;二是,惩恶扬善,希望好人都有好报;三是,孝行天下,以孝治国齐家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16

勿忘我作品1篇

端阳怀古

千载汩罗水悠悠

摇橹竞渡赛龙舟

谏言为国遇谗谤

兵败国亡痛断肠

苍天无泪徒奈何

葬身汨罗

离骚醉端阳

名垂千古

今民富国强

年逢五月五日

家家门楹插新艾

人人食粽饮雄*

腕系彩线配香囊

举杯邀新月

把酒吊屈郎

17

邢小美作品1篇

端午忆屈原

灰色的天,空气中弥漫着苍凉的气息。热情而又忧愁的他未能支撑住滚滚的江水。他把生命献给了楚国,他把血液化作了诗篇。他绝对的抒情,雪花般纯洁在圣地故乡。在山间,在丛林,他是一朵纯洁的莲花。

五月的汨罗江啊,流淌着的不是水,而是泪,更是血。

跨越千年的尘埃,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曾经多么的豪迈却又多么的灰丧啊!才华横溢的他,并没有用才智向着权利的顶端爬去,他更喜欢江水泛滥的急流,更喜欢在花朵上抒写生命的乐章,想着怎样使一个危如累卵的国度重新绽放。

可是他失败了,他痛苦绝望,他一个人走到汨罗江畔,纵身一跃,结束了悲壮的一生。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叫屈原的人,多了一个端午节。

汨罗江收容了一个忠贞而高尚的灵*,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乡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和悲鸣。

穿越岁月的河流,屈原被岁月的河流漂走了。如此悲壮的伟人,如此悲壮的事迹。时过境迁,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忘了这一切的一切。我们所记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龙舟,只是被国家确立的法定节日。没有多少人会记得几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心如刀割,绝望地投江自尽。

你把汨罗江砸碎,你把祖国藏在心口,交由每一颗泪珠去晶莹。你整个的生命都砸在祖国的琴弦上,把祖国的人民深切召唤!

也许是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太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灵*。于是汨罗江的多情,你的高洁的灵*,你的火山般的愤怒,你的刻骨的痛苦,化作《离骚》,《天问》,《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篇章。

屈原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黑夜

浩浩汨罗江水,流不尽五月端午的泪。昌蒲艾叶,江中龙舟,用这千年不变的方式,去告慰一个佩剑长吟的忠*,一个高洁的灵*,穿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悲壮而又伟岸,忠贞和赤诚,永远活在了这一天——五月初五端午节。

18

幽草作品1篇

心中的端午节

端午

不只是非遗项目的自豪

不只是腰间的香包包里的香袋

不只是尖尖的粽子

不只是月牙似的菜角

不只是五彩红藕丝线

不只是门口飘香的艾蒿

不只是东河担来的消暑水

不只是母亲抹在耳孔边上的雄*酒

也不只是是龙舟上的号子与鼓点

端午

是操吴戈兮被犀甲之英武

是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困惑

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执着

是长太息以掩涕兮的辛酸

是发愤以抒情之悲愤

是汨罗江纵身一跃的决绝

是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呐喊

端午是中华文化的传递

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承传

19

杨三喜作品2篇

艾蒿的深情

一丛蒿草

沿着五月初五的日子

身子倾斜着脱胎换骨的冲动

用芳香染透那片叶子

镶进《本草纲目》

浸淫雨一片霜一片的风景

从残月穿出来的蝙蝠

散布睁眼的黑色

和蚰蜒千手的蠢蠢欲动

寒风刺透厚重的森林

偷走阳光

炙斜一座座耸立的山峰

于是,蒿草訇然倒地

迸飞五月灼热的露珠

唤醒艾的灵性

当蒿草长成了艾

端午节的粽子越包越浓

小河与汨罗江

小河找到大海之后

与汩罗江结下了亲情

于是,五月初五的河水

消失往日见底的澄明

是粽叶裹满两千年的沉积

一盅雄*酒刺激洞世的眼睛

旺盛的艾蒿燃烧五月的流火

灸痛两岸丛生的神经

在端午节的日子

小河汹涌汨罗江的涛声

20

耀阳作品1篇

端午节

一代风流笔,千秋志士名。

九州寒水拜,万古怒涛声。

孤愤难雄略,离骚有客情。

汨罗慷慨去,今日太平城。

21

张勋作品1篇

由一只粽子引发

掐头去尾的片段,宛如爆炒的仲夏夜

不必寻根究底,思维跳出矩阵

请允许马蹄腾空而去

下一刻的蒸屉里,敲醒锥螺和竹蛭

它们还在调整风俗和创新

一种粽子一万颗星星

一场大珠小珠的梅雨季里,端午安康的生活

便有各地不同风味的粽子

长出一对对翅膀,是飞蛾度蛇行

也是千滋百味的祝福和吉祥

拿着竹简,随便一条河流就是一条大路

随便的鹿跳鸟翥,风绕着羽毛

看:芦苇微微间有翠鸟

屈原和渔夫,谁在打捞白鞋子

篙子拨开水草,龙舟竞渡的人们分分解囊

食物和酒里,有凭吊有祈愿

必有群山回响,万水汩汩

山*与木客谈论了南咸北甜

我爱的檞坠和灰水籺

一群着汉服的丽人,带来彩线香包

22

张勇作品3章

荷塘三章

第一章:雨中荷塘

细密的小水银

在荷叶上滚动

不,灵动在迷茫中聚散

寻找出路大粒的若珍珠

在荷叶边缘失足

一再地失足挣扎着

身不由已滑向碧荷心

汇聚成水晶不,是琼瑶

犹夷着像一个人的内心

很难保持平静

爱似不能承受之重

风淅淅雨缠绵

荷叶倾侧似美人力不能支

一杯春露

被倾泻净尽冷如冰

淋漓的翡翠啊淅沥的雨

倾尽琼浆芳露三百杯

荷叶田田无穷碧荷花粉红洁白

莲蓬碧绿蕊丝*

像玉豀生爱或暗恋过的

女冠宫女贵妇歌妓

是否准时赴约我们不得而知

在唐朝的天空下

凤纸彩笺是用来题写相思的

而美人什么时候都应该矜持

直到她投入到所爱的人的怀里

雨还在下由哗哗而淅沥

以至于濛濛不要嘲笑

荷塘中的霓裳艳影

被雨淋湿变得凌乱荷花瓣即使零落

亦是芳洁的美的惹人怜惜

更何况现在是六月

菡萏守身如玉荷叶碧到伤心

正在盛开的荷花

沾满水晶粉红的笑靥

使仲夏变得惊艳

眼前的你正是我

梦中见到的荷花仙子最美的样子

第二章:往事越千年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

“涉江釆芙蓉,兰泽多芳草。”汉.无名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荷花以它的美征服了诗人,诗人为它写下最美的诗句。

我想起了汉乐府中的:“江南可釆莲”;

想起了南北朝无名氏的《西洲曲》:

“釆莲南塘秋,荷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想起了李商隐的《汉宫词》: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想起了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荷塘风清,香清益远。

我甚至想起了八大山人笔下,

如黑白照一样的荷塘里,

那只斜眼睨天的水鸟……

时近端午,恰逢雨季。

我想起了屈原那远去的背影,

峨冠博带,长剑陆离。

想起了云中君: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想起了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想起了李长吉:风樯阵马牛*蛇神

想起了苏轼:一樽还酹江月……

第三章:太阳神的祭礼

端午节是诗人节荷花节

诗不会缺席

斜风细雨下下停停

有人甚至在雨季的间隙

欣赏了一场日环食

云烟叆叇燕飞高伞下听雨叮咛咛

瑰丽雄奇杯中酒豪放婉约皆是诗

屈原投水空悲怆楚辞千古而流芳

曲桥水榭凭栏望雨中池莲饫眼红

风中有你裙裾飞扬

如楚地的柳不胜的依依

雨中有你笑靥如花

婷婷玉立素面朝天

素颜即是最美的红颜

荷叶田田荷梗陆离

一只翠鸟正好可以落脚

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

何来茕独与侘傺

连太阳也可能被屏蔽

一场自天而降的洗礼正在

改变你我改变世界

赏荷宜在雨里雾中清晨月下

成熟的人生也不止是在名利场

将自己调成静音的模式

让风走进来让雨走进来

风淅淅雨潇潇

雨中的荷塘是一场视听的盛宴

雨连接起人间天上

在夏天有时会伴随着惊雷和闪电

希望朋友们看后顺便点一下下面的“在看”,或者扫取下面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舆文学端午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