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TUhjnbcbe - 2020/11/11 2:42:00
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提要: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河南现有县市地名个。这个地名中,大致有山水地名26个,方位地名13个,祈愿地名12个,历史地名50个,特殊地名20个。这一数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主流,其他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补充,而且切实反映出河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

关键词:河南县市地名由来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代表某一地方或地形的符号,其来源和演变除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外,也常为文化的力量所左右。因此,今日的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了解地名的由来和演变,可以为文化普及、旅游讲解、地方宣传等工作增加许多趣味和亮点。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它既能够反映当时的地理环境,也可以指示以前的历史渊源。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地名可分为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河南作为我国一个古老的地域单元,其地名的命名原因也不出其右。以市县地名为例,现有18个地级市,个县,除去安阳、开封、濮阳、新乡、许昌5县与地级市地名重复外,共有市县地名个。这个地名,根据其形成过程和命名原则,可以分为以山水命名的地名、以方位命名的地名、以祈愿命名的地名、以历史原因命名的地名和因其他原因命名的地名等类。

01

以山水命名的地名——山水地名

中国很多地名因山因水而得,一般凡以山岭、江河、湖海构成其专名部分的地名,均可称为山水地名。河南境内地形以山脉、丘陵和平原为主,河流发育完好,*、淮、卫、汉四大水系密布全省。山脉挺拔险峻,伏牛、熊耳卧伏豫西,太行、大别分陈北南。自然条件为山水地名的命名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河南现有的大多数县市地名就反映出这样一个特点。如济源、栾川、伊川、临颍、淮滨、汝州、淅川、唐河、潢川、睢县、漯河、浚县、淇县、范县等。这14处地名或位于河流源头,或濒河流沿岸,或境内有河流贯穿。如济源,隋开皇十六年(年)置县,以地处济水(今济河)之源命名。栾川,北宋置,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后“鸾”改为“栾"。伊川,因县境地处伊河川地,故名。临颍,西汉因地临颍河设县取名。淮滨,年得名于地处淮河之滨。汝州,本北魏汝源县,隋改汝州,年又改称临汝。因濒临汝河,故名。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汝县,设立汝州市。其他如淅川境内有淅水,浚县境内有浚水(卫河、淇水合流曰浚水),淇县境内有淇水(今淇河),范县境内古有范水,睢县境内有睢水,漯河市境内有漯河(沙、澧二河在此汇流形成河湾,内多螺坑,清代称漯河),潢川境内有小潢河,唐河县境内唐河纵贯等。

除了以水命名的地名外,以山命名也是河南县市地名的一个特点。这种命名一般也是由居住地而来。但河南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特别是名山大岭并不多,为什么也有许多地名以山为名呢?有人认为是由于“以平原为主,因此人们对居住地区的小山极为珍视,以山得名的不在少数"。实际上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古代人们选择居住地址靠近山地,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水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山地也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场所。所以古人对山非常重视,并加以崇拜。河南因山得名的县市有12个,即桐柏、方城、罗山、光山、中牟、鲁山、确山、平顶山、嵩县、林州、卢氏、新密。桐柏境内有桐柏山,山上长满桐、柏,山以树名,县以山名。方城境内有方城山,本名堵阳,隋以山名县。罗山县名出自境内的小罗山,“在罗山县南十里,亦名龙山,亦名小罗山,隋县治,在此山下,因以名县”。光山县名出自境内的浮光山,中牟县名来自境内的牟山(今已无存)。鲁山县名来自境内鲁山,“在县之东十八里,平原突起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俗呼露山,盖声相近之误也"。确山县,因县境内有确山得名,确山在“县南十里,一名浮邱山,宋以此名县”。平顶山,因平顶山而得名。“平顶山在郊县东南五十里,接南阳府叶县界,境内延袤十里,绝顶平坦无峰峦,故名”。嵩县因地处嵩山之西而得名。林州,“本汉隆虑县属河内郡,以隆虑山在此以为名,后避殇帝讳改日林虑”。金改称林州,元明清称林县,年改林州市。卢氏以境内卢氏山为名。新密,因县境西南有密岵山而名,西汉置密县,年县改市时,因城区东移取名新密。

02

以方位命名的地名——示位地名

我国古代常根据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原则,称山岭南边、河水北边的地名为阳,山岭北边、河水南边的地名为阴。无论阴阳往往都带着山水的名字,表示该地与附近山水的相对位置。对于河南来说,由于山地面积相对稀少,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所以此类地名基本上都是带水的名字,而几乎没有带山字的。河南的县市地名中,示位地名共有13个,即洛阳、汝阳、宜阳、淮阳、泌阳、濮阳、舞阳、沁阳、荥阳、汤阴、内*、汝南、南阳。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之北。汝阳,在北汝河之北。宜阳,在宜水之北。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之北。泌阳,在泌水(今泌阳河)之北。濮阳,在濮水之北。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汝南,得名于县城在汝水(今汝河)之南。汤阴古称荡阴,因居荡水(现汤河)之南而得名。西汉高祖二年(前年)始设荡阴县,属河内郡管辖。隋开皇六年(年)改称汤阴县后,世代传承,沿袭至今,已有2千多年历史,是河南县市地名中唯一一个带“阴”字的。还有内*县,汉高帝九年(前年)置县时,因当时习惯上以*河以南为外,以北为内,*河以南有外*县,此地遂取名内*县。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但名称仍保留至今。比如,沁阳,得名于原县治(今武陟县沁阳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荥阳,在秦代置县时,以县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在荥泽之北而得名,北魏县治徙大栅城(今市区老城),荥泽已不存在,荥阳一名却沿用至今。这些地名在今天看来并不符合山北水南、山南水北的阴阳原则,但它们得名之初与这一原则并不违背。如果不了解这些地名的来历与地理环境的变化,就有可能产生误解。

河南的示位地名除水多山少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阳多阴少。也就是说大多数示位地名基本都位于河流的北面。那么,南面为什么没有人住呢?这可能与河南的地质条件和河流的流向有关。河南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相对疏松。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动,由于地球自转引力的影响,河流右岸即南岸容易受到冲刷,疏松的土质易于崩塌,洪水来临时受到的损害也大,比如*河的决口几乎都是向南,如果建在南岸,就有毁城之可能,所以大多数居民点在择址之初多选择河流的北面。如果选在南面,“阴”字也不太好听,像长江南岸的诸多城市几乎都不带“阴”字,故不单河南,在全国也是以水命名且带阳字的地名较多。

除山水阴阳原则的示位地名外,河南的县市地名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示位地名—南阳。南阳的简单释义就是南边的“阳”地。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有鲁南阳、晋南阳、楚南阳等地,但都不是城市名,而是一个地区名。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区。晋南阳指太行以南、*河以北地区,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郡被分隔)。而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亦称南阳,分属韩楚。此南阳估计是相对于周而言的,在周土之南,属山南水北的“阳”地。秦统一六国后,原鲁南阳地名已消失,晋南阳即攻取的韩魏南阳,置河内郡。楚南阳继续原有地名,置南阳郡,以宛为治所。隋初郡废,改宛县为南阳县,属邓州。唐初置宛州,州寻废,县仍属邓州。宋因之。金于此置申州。元改南阳府,治南阳县。明清以后沿之。故南阳的得名相对特殊和复杂。

03

以祈愿命名的地名——寄意地名

这类地名常用的字有:安、宁、永、昌、巩、固、新等。涉及河南的地名大致有12个,分别是洛宁、许昌、新野、永城、新安、新县、固始、安阳以及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权、博爱、社旗、巩义等。其中洛宁,隋称永宁县,“示罢兵革安井里之意”,年以地临洛水(今洛河)改称洛宁,寓太平安宁之含义。许昌,本周许国,三国时魏文帝以魏的业基昌盛于许,将许县更名许昌县。新野,西汉置,春秋战国时此地称蒸野,在蒸野新建县,取名新野,有更新之意。水城,隋代置县,因城屡遭水击而不破,故日永城,以示祥瑞,年改市。新安,秦置,取祈求新的安宁之意。新县,原称经扶县,年建县,取“新”字,寓新建*权之意。固始,汉代取其“固久之固,当自此始”意置县,以示绵嗣吉祥之意。安阳地名的由来比较复杂。《史记·秦本纪》说:秦昭襄王五十年攻魏,王龄从张唐拔魏国宁新中邑更、名安阳。《河南通志》说安阳称县也始于此。随后的《彰德府志》、《安阳县志》均采此说。但为什么称“安阳”?则一直语焉不详。实际上我国历史上以安阳为名的地方有近20处,但诸多安阳已大多不存,唯余豫北殷墟安阳驰名天下。通过考察这近20处地名的设置,可以发现“安阳”一名多设在边境或新占领地区,邻近都没有带安字的山和水,因此可以推测安阳取名之义与边境、新区有关,而与山南水北无涉。从安阳二字的含义分析,安为定,与危相对,用安字名边境城邑表示希望它不发生危险,用安字名新收地区表示希望它稳定不反复;阳即日,与春相连,喻生机盎然。

至于民权,年设,取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民权”二字作县名。博爱,年置,依据孙中山建国大纲中的“博爱”二字取县名。社旗,年设立,县城驻赊旗镇,以谐音取“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意,改赊旗为社旗。另外还有一个地方本因地势得名,后改名寓以新义,即巩义。原秦置巩县,因南依嵩山,北临*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山河四塞,巩固不拔,故以巩名县,年县改市时,取“巩固社会主义”意,定名巩义。

04

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历史地名

在现今河南省个县市地名中,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即占50个。这些地名承载了极为重要的文化信息,反映了河南在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总体来说,这些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其得名的具体由来却各不相同。依据其命名的过程,这些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人事活动命名、以古国封邑命名、以职官避讳命名、以历史遗迹命名、以名流贤达命名等类。

以人事活动命名的县市大致有10个,分别是:孟津、修武、偃师、获嘉、武陟、登封、灵宝、遂平、宝丰、镇平。其中孟津,为古孟涂国地,是古代洛阳东北*河上的重要渡口。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在此与诸侯歃血为盟,得名盟津,后渐转称孟津。金代在孟津渡南口置孟津县,延续至今。修武县为秦置,本名宁,因武王伐纣途中遇雨,曾在此地临时驻扎修兵练武,取“武王伐纣、修兵演武于此”之意得名修武。偃师,汉置,取武王伐纣于此“息偃戎师”之意,年改市,隶洛阳。获嘉,汉置,汉书称南越相吕嘉反,元鼎六年(前年),汉武帝刘彻巡行至汲县新中乡,获吕嘉首级,以此置县。武陟,隋置,“陟”意为登高、兴起,取周武王高升、兴起之意。登封,由于唐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为了昭告天下,诏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年改市,隶郑州。灵宝,唐天宝元年(年),因在桃林县南函谷关掘得天宝灵符,遂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年改市。遂平,本名吴房,唐元和十二年(年),唐将李恩平吴元济之乱,收复吴房,敕改吴房县为遂平县。宝丰,原名龙兴,宋徽宗宣和二年(年),该县发现铁矿并开办大型冶铸场。因铁是北宋铸造兵器和农具的主要原料,被宋王朝视为国宝,遂改县名为“宝丰”。镇平,金置,因金正大二年(年),境内五朵山农民起义被镇压,次年设县称镇平。

另一种命名方式就是以古国封邑命名。所谓古国是指古代诸侯的封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始设县之前,省内各处还杂有许多诸侯的封国,这些故国虽然久已绝祀或灭亡,但其国名却往往为后世沿用作为县名。河南以古国封邑命名的县市大致有18个,分别是郑州、新郑、邓州、虞城、禹州、项城、郏县、新蔡、上蔡、杞县、温县、息县、孟州、鄢陵、宁陵、封丘、叶县、西华。郑州、新郑,均源于春秋之郑国。郑国初封于王都附近的郑,就以地名称其国,后郑武公迁郑国到虢(东虢,郑州西北)郐(新密东)之间,仍然以郑来称他的国家,这就是新郑。邓州,取名于隋代的邓州,来源于周朝的诸侯国——邓国,是中国邓姓的发源地。虞城,源于古虞国,“舜禅让禹封长子商均于有虞。”《左氏传》谓少康奔虞后即为少康之邑,汉为虞县,晋称虞城县。禹州,战国时为阳翟,因“夏禹初封此”故日禹县。项城,汉为项县,是古项子国,隋文帝改项县,加城字,属陈州。郏县源于郏国,本楚公子郏敖封邑,秦置县。上蔡、新蔡都与古蔡国有关。蔡国封于周初,周武王克殷,封纣王弟度于蔡,史称蔡叔。此蔡国在豫北,与今上蔡、新蔡相差较远。蔡叔死后,其子蔡仲被周公选派辅佐自己的儿子鲁国国君伯禽,后因功复封,地即今上蔡境。蔡灵侯十二年(公元前年),蔡国为楚所灭。三年后,因蔡人助楚平王夺位有功,平王为之复国,建都于吕国故地,故称新蔡。杞县,源于古杞国。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温县,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温,故国也,苏忿生封。苏忿生是苏护的小儿子,因其父兄为伐商牺牲,他因年幼在愤怒中被周武王保护生存下来,后因家功封苏国任职司寇。温国即今河南焦作温县一带。息县源于夏商时期的息国,公元前年,楚文王灭息后即创县制,于息设县,故息县为河南设置最早的县之一。孟州,与前述孟津一样,为古孟涂国地。春秋属晋,为河阳。战国属魏,为河雍。秦置河雍县。汉置河阳县,唐改孟州,年改市。鄢陵为古鄢国地。春秋时郑灭鄢,“初仍其故名,后乃改为鄢陵”,以境内岗陵纵横故也,西汉置鄢陵县。宁陵,汉置,战国魏公子无咎封宁陵君在此,秦为宁陵城,故名。封丘,“上古为封父侯国”,“汉高帝封翟母乃置封丘县”。因“汉高帝厄楚时馁,其母赏馈食及帝,帝业成,母已逝",乃封其墓置封丘县,县囚之得名。叶县,秦置,因春秋为叶邑得名。叶公好龙的故事即发生于此。西华是与东华相对而言的。据《水经注》:“有东,故言西矣”。东即东华城。东华、西华得名,起于华氏。春秋宋大夫正考父,食采于华,为华氏。因地域很广,有东华、西华之称。汉置县。

以职官避讳命名的县市数量相对较少,以职官命名者1处,即尉氏;以避讳得名者7处,即开封、南乐、内乡、信阳、商水、商城、正阳。其中尉氏于秦始皇三年(前年)置县。“古狱官日尉氏”,今尉氏原为“郑之别狱”,并以这里为食邑,故人们又称此邑为“尉氏”。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封建皇帝为广显自己的尊严,对于他和他祖宗的名字,既不准说,也不准写。不管是人名、地名、物名,只要与他们名字中的一个字相同或读音相同,就得回避或改用其他的字。河南的县市地名也不例外,虽然并不很多,但足以堪称这种现象的缩影,如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司马迁写《史记》时,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遂名“开封”。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开封又被称为汴州、东京、祥符等,与开封这个本名并存不废。南乐,原为汉置乐昌县,晋改昌乐县。后唐庄宗为了避祖父李国昌之讳,又因昌乐县治在汉、晋两代故治以南,改为南乐县。内乡县,本秦析县,西魏改中乡县,北周继之,隋文帝杨坚继位后,为避父杨忠讳改称内乡(“忠”与“中”同音)。信阳,西汉置钟武县。曹魏时置义阳县,义阳,原是西汉时期平氏县的乡名,因以为名。北宋时因讳宋太宗赵光义“义”字改名“信阳”(信与义意近)。年复置县。年设市。商水与商城,本名溵水、殷城,宋建隆元年(年),宋太祖赵匡胤为避父赵弘殷讳改溵水为商水,殷城为商城(殷、商为同一王朝名)。正阳,曾名滇阳、慎阳和真阳。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滇、慎具读真”音,西汉置滇阳县,因滇水经县南流过,故名滇阳。永平五年(62年)失印,据《重修正阳志》:“正阳县,古慎国”。便以古国名作县名,改滇为慎,水名也被改为慎水。南北朝时改为真阳县。清雍正元年(年),为避世宗胤祯之讳(“祯"与“真”同音),更真阳县为正阳县。

以历史古迹或遗址命名是河南县市地名得名的另一种方式。如西平、商丘、沈丘、鹿邑、襄城、长垣、滑县、辉县、郸城、渑池、平輿等大致11处。其中西平据传是*帝元妃嫘祖的故乡。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西平原有西陵亭,即西陵氏所居。汉代以古有西陵亭,当时已平夷,故曰西平。商丘,传为上古帝王之都,颛顼、帝喾都曾建都于此,因地应商星,故得名商。帝喾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后商人先后迁都于西亳(今偃师)、殷(今安阳)等地,原都便称为商丘。沈丘,意为沈国废墟。沈国为周代封国。沈国被灭后,其地便称沈丘。隋代以位于春秋楚之沈丘邑地,改褒信县为沈丘县。鹿邑,春秋时,今县城名“苦”,县境西部另有鸣鹿城。鸣鹿城传说即是因麋鹿众多,常有鹿鸣为名。北朝省“鸣”字,为鹿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年),在“故鹿城地”置县,名鹿邑。襄城,周襄王避叔带之难居此,后筑城,秦置襄城县。五代时,梁太祖朱温的父亲名朱诚,讳“诚”及其同音字,曾改为襄县,后复名,今当地人依然简称襄县。长垣,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为卫国的蒲邑、匡邑,蒲邑即今长垣县城所在地。战国时魏国并医、蒲,置首垣邑。秦代以“县有防垣”(即防水防兵的长墙),改首垣邑为长坦县。滑县,“滑”字源于滑台,滑台为古滑国人所建之城台。古滑国为周公第八子封地,姬姓,地望在今偃师南缑氏镇一带。滑国为晋吞并后,国人逃难至此,筑城而居,姓氏也由姬姓改为滑氏。辉县,本西汉置共县,隋称共城县。金贞祐四年(6年)因山下百泉湖畔建有清辉殿改名辉州,明初降为辉县。年撤县设市,但仅在辉县后加“市”字,称作“辉县市”,并使用至今,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名称中带“县”字的市。郸城,原为以“单”为名的城堡,汉置郸县,莽曰单城,后改郸城。渑池,本池塘名,因塘内产一种金钱蛙,名“黾”,因名黾池。后加“水”作渑池。秦置县时取境内的古水池名“渑池”。平舆,战国时称“舆”,舆即车,这里为古挚国地,奚仲之后,并有奚仲造车的故事。《说文解字》:“车,輿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秦以地形平坦,以“平”字冠名,置平舆县。这些地名有的好似因人事活动得名,如襄城,实则不然。因城虽为周襄王所筑,县却为秦初所置,只为纪念襄王而已。有的好似因古国封邑得名,如滑县,实际也非如此,因滑国在今偃师附近,秦将孟明视袭郑不成,顺便灭滑,即此。今滑县与古滑国相距甚远,不能说滑县之名来自古滑国。类似例子还有许多,这些地名均因种种原因,不宜归人上述类别,归结为因历史遗迹得名似较合适。

除了这几种命名方式之外,还有一些地名是以名流贤达命名的,这类地名在河南县市地名中不是很多,但很有纪念意义。如太康、长葛、清丰。其中太康,取古太康之名,为夏禹时所筑城,秦置阳夏县,汉仍之,隶淮阳国,隋开皇间改太康县。太康是夏朝的第三代国王,因人得名。长葛,据传为“古葛天氏之故地”,战国初易名为长社,应邵说:“其社中树暴长,更名长社”,汉置长社县,隋改置长葛县,年设市。清丰,汉置顿丘县,唐大历七年(年)置清丰店。据《旧唐书·地理志》载:“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05

其他原因形成的地名——特殊地名

以上几种命名方式说明了河南大部分地名的命名原则与得名原因,但还有一些地名不符合以上方式,而是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形成的,如特殊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地理位置、驻地的乡邑名称、两地的地名组合、上级地名的下移等等。

(一)特殊的地形地貌。如西峡、陕县、夏邑、柘城、扶沟、三门峡等。西峡原名西峡口,因位于南阳西侧的峡口而名。陕县,秦置,“陕,隘也”,就是险要难以通行的地方。陕县县境位于崤山山岭的环抱之中,“据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间的咽喉,故以“陕”为名。夏邑,战国时为下邑地,因地势洼下而得名,汉置下邑县,金改夏邑县。柘城一名始于战国,属楚国。据《太平寰宇记》:“邑有柘沟,以此名县”。柘沟应当是广泛生长柘树的山沟。秦置柘县,隋改柘城县。扶沟,西汉置。据《水经注》,县境“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三门峡是*河进入大平原前最后一段峡谷,也是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门”,“三门峡”名称由此而来。

(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些地名因地处交通要冲,日久生繁,渐为重地。如周口、延津、通许、驻马店。周口,明初得名,原为一渡口,主渡者姓周,故名周家埠口,亦称周家埠、周家口,后简称周口。延津,原为酸枣县,北宋*和七年(7年)因境内原有*河渡口延津改为延津县。通许,春秋为古许国地,宋太祖建隆元年(年)以地邻东京(今开封)通往许国的大道,取名通许,置通许镇。宋真宗咸平五年(年)置咸平县,以年号为名。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年),因其与成平府(今辽宁省开原县)同名,易名为通许县并延续至今。驻马店,明以前因这里盛产苎麻,取名“苎麻村”;明天顺初年(年)成镇;成化十年(年),崇简王在此设驿站,改苎麻镇为驻马店。

(三)以驻地乡邑命名。有一些县市的名称来源于其建置时驻地的名称,如新乡、南召、鹤壁、台前、义马、焦作等。其中新乡为隋开皇六年(年)析汲县地置,取境内新中乡之首尾二字命名。年设市。南召,明成化十二年(年)析南阳县北部置县时,因县城东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驿,故以“南召”名县。鹤壁,相传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年建市时,以驻地鹤壁村命名。台前,年设置,因县*府驻台前村得名。清为寿张县,寿张故城南十二里有凤凰山,由于常年雨水冲刷,现只剩一个小丘陵,按故城的方位,人们称为南台子。今县设在南台子前,故名台前。义马,1年设市,取驻地义马村为市名。本为驿马,义马似由驿马而得名。焦作,原为修武县的一个小村,明时因几户焦姓人在此地开设窑业作坊而得名。

(四)两地的组合地名。在现在河南的个县市地名中,有几个地名是由两个地区的名字组合而来,像原阳、兰考、舞钢。其中原阳来源于原武县和阳武县。原武设于汉,阳武设于秦,年3月,原武、阳武二县合并,各取首字命名为原阳县。兰考来源于兰封县和考城县,但其实际得名由来远较原阳复杂。明清时此地设有兰阳、仪封和考城三县,咸丰十年(年)兰阳、仪封合并称兰仪县。宣统元年(年)因讳皇帝溥仪之“仪”字,改兰仪为兰封。年撤销兰封县和考城县,合并后又以二县首字命名为兰考县。至于舞钢市,与舞阳县密切相关。年析舞阳县一部分建钢铁厂,年各取首字命名为舞钢区,隶平顶山市。年改为舞钢市。

(五)上级地名下移。这一命名方式突出体现在卫辉市上。卫辉本战国魏之汲邑,汉高祖二年(前年)置汲县,明清时置卫辉府,驻汲县,卫即卫河,辉即辉县,合河流、*区而得府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汲县属新乡地区管辖,年,汲县升市,撤销原县名,定为卫辉市。用明清时的府级地名命名县级地名,上名下移,古名今用。

综上所述,在现今河南的个市县地名中,大致来说有山水地名26个,方位地名13个,祈愿地名12个,历史地名50个,特殊地名20个。可见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主流,它体现了河南地名的历史性、悠久性;以山水命名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本色,它体现了河南地名的自然性、地域性;以方位命名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基础,它体现了河南地名的传统性、文化性;以祈愿命名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亮点,它体现了河南地名的人文性、*治性。其他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补充,它体现了河南地名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就演变过程论,县名大多由来久远,自春秋战国至今各代都有产生和演变。市名多由县名而来,是封建制度灭亡后在近几十年间才兴起的。县市名称的命名与变更,常常受到各个时代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至今这一过程仍在继续。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化浪潮中,各地掀起“改名热”,如南阳县被撤销,郾城县改为郾城区,驻马店市拟改为天中市等。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满足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又要充分认识地名的指代性、传承性、延续性,考虑历史、文化、习俗、心理因素,对于相沿成俗、深人人心的地名,还是不改为好。

—END—

来源:《中国地方志》年第7期

作者:王洪瑞

选稿:常宏宇

图片:网络

编辑:郭娟

终校:*馨烨

审订:*海红

黑龙江省县名探源

论河北省县的命名

浙江省县(市)名简考

江西各县、市名称的由来(上篇)江西各县、市名称的由来(下篇)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