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陵楚简“桑丘”地望考
摘要:艾亭位于临泉县地南端,西以洪河故道与新蔡县相连。根据《新蔡葛陵楚簡釋文》《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明正德颍州志》和艾亭古城遗址出土文物综合分析考证,艾亭古城遗址即为战国早中期楚国平夜君封城域之内的“桑丘”。
关键词:葛陵楚简桑丘艾亭
年河南省新蔡县葛陵村考古挖掘,出土了枚竹简,竹简中,多次提到“平夜君成”,出土多件“平夜君成专用戈(图1)”。“平夜”即“平舆”,“夜”、“舆”二字古音同生同部,新蔡县葛陵春秋属蔡国,战国早中期分封“平夜君”于今新蔡葛陵故城,为战国时期平舆。葛陵简为研究楚国腹地和东部疆土之间,特别是新蔡周边楚国古地望提供了宝贵史料。
一
“桑丘”简文
葛陵竹简有“桑丘”地名见于多条简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年版)《新蔡葛陵楚简释文》中如:甲三、。甲三-1:一豢,於丘、桐集二(见图1)。葛陵简地名中还有上桑丘,《新蔡葛陵楚简释文》中甲三:甸尹宋之述,于上丘。
二
“上桑丘”与“桑丘”
中国地名冠以“上”、“下”者很多,如“上蔡”和“下蔡”。以葛陵简为例,如“上獻”(甲三-2)和“下獻”(甲三-1),“上蓄”和“下蓄”(甲三+甲三、),“上”(甲三)和“下”(甲三)。“丘”比“丘”稍繁而已,都应读“桑丘”,其与“上桑丘”的关系如“蔡”和“下蔡”①。
《史記·六国年表》楚悼王二年“三晋来伐我,至桑丘”,《楚世家》记此事“桑丘”作“乘丘”。梁玉绳先生说:“桑丘乃燕地,楚肃王元年齐伐燕取桑丘可证,楚安得有桑丘之地乎?当依《世家》作‘乘丘”,蓋楚取于鲁耳。‘乘’与‘桑’形近致讹。”②徐少华先生认为:“从当时郑、宋未灭,韩初都阳翟,三晋与楚之争夺主要集中于颍汝上游地区的形势分析,乘丘似应在颍水上游或汝颍之间。”③古书异地同名之例甚多,梁玉绳先生因燕有“桑丘”,就认为楚不可能有“桑丘”,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左传·成公六年》“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师救蔡,御诸桑隧。”杜預注:“汝南朗陵县东有桑里,在上蔡西南。”《水经·汝水注》里记有东北为青陂的“下桑里”,说明古有二“桑里”。葛陵简文既有“桑丘”,又有“上桑丘”,说明也有二“桑丘”。“桑丘”、桐集”同简并见,其地当近。《楚世家》注集解皇览曰:“楚武王址在汝南郡鲖阳县(治今临泉县鲖城镇)葛陂乡城东北,民谓之楚王墓。”《水经·汝水注》:“葛陂水东出为鲖水,俗谓之三丈陂,亦曰三严水。鲖阳(今临泉县鲖城镇)在新蔡县北。④“鲖”、“桐”并从“同”声,“桐”当读为“鲖”,即因鲖水而得名。这样,则“桑丘”对应于“下桑里”,而“上桑里”则对应于《左传》杜注之上蔡西南“桑里”。
三
“下桑里”与“清波里”
杨宽先生认为:《资治通鉴》作“魏、韩、赵伐楚至桑丘”。《楚世家·正义》云:“《年表》云:三晋公子伐我至乘丘,误也。《地理志》云:乘丘故城在竞州瑕丘县西北三十五里是也。”《地理志》当是《括地志》之误。乘丘在今山东巨野县西南,并非楚地。桑丘,《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引《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澺水自葛陂东南,径新蔡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汝,汝水又东南径下桑里⑤,左迤为横塘陂(注:艾亭小寺西五汊沟,东南流入老堰湾会汝河),又东北为青陂(注:青陂塘)者也。《明正德颍州志·卷三·版图》载:“成化八年,收编十五里……南乡八图。又考之宋志,前代皆有名,景定中始遗之,今土民十四里尚存旧称……南八,青波里,主户三,客户七,东老*屯(注:今临泉县滑集园艺场一带),西桃花店(注:汝河至桃花店彭湾入境),南汝河(注:今洪河故道),北黑塔坡(注:今临泉县油店桥北一带)⑥。”清波里即为下桑里,下桑里称为丘的地方只有艾亭丘。《魏书·地理志》财丘、梁兴二郡梁兴县注:“萧炎置,有艾亭丘”。
四
“桑丘”地望沿革考
宋华强先生认为:现在根据葛陵简,我们知道楚确有“桑丘”,《楚世家》“乘丘”当是“桑丘”之讹。“桑丘”在平夜君封城域之内,其地应距今新蔡不远。上引杨宽说之“桑丘”应《汝水注》之“下桑里”,地望与竹简透露的信息相合⑦。
《明正德颍州志·卷一·宫室》艾亭:去州一百七十里,近汝河。《明正德颍州志·卷一·山川》青陂塘:在州西南一百六十里,塘自西至东二十里,南北沟渠可七八里,往时民筑其利。宋苏东坡守颍,亦当修之,变故,废弛。洪武中重修,塞责,其后分(汝河)下流之水,*民矛盾,而塘日湮为田。上源毁失汝滨之(艾亭)闸,下流争决走水之沟……塘不详筑自何代,今无力以成民功,可愧也。⑧
艾亭处于青波里的核心区。从《明正德颍州志·卷一·州图》:(图2)可以看出青陂塘从艾亭向东北引汝河(今洪河故道)而出,青陂塘出艾亭汝河处建有水闸。艾亭与《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所描述的下桑里又东北为青陂地望完全相符。
洪河:明清称大汝河,源于天息山,经临颍、新蔡,塘沟:经艾亭、临艾河经大张庄、杨寺北到阜南王堰镇北至桃花店彭湾入艾亭境,绕艾亭集绕黑龙潭、小渡口、许营,魏台孜,至王楼出境曲折蜿蜒共约35公里。东过永安废县(唐初)环地理城,出钐岗,至朱皋镇(宋)入淮。是临泉与新蔡、淮滨两县的界河,四季通航。年截湾取直,开挖洪河分洪道。洪河部分老河道废弃,今成沃野。
青陂塘传初为楚国东海期思(今属淮滨县期思)人孙叔敖所修。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开广漕河,再次疏浚。北宋元佑六年(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是年,苏轼重修清陂塘。清陂塘自艾亭始,引汝河(今艾亭洪河故道)水,上建提灌闸,向东20里。经宋辽,宋金、宋元之战和元未战乱,明初废弛。清代,捐职州同黎凤舞在西塘沟上建石板桥,新蔡通往颍州的官道经过此桥。年开挖临艾河后,临艾河以西塘沟(清陂塘引水沟)废弃。东塘沟和艾东沟以临艾河为源头,塘沟经艾亭大张庄、杨寺北到阜南王堰镇北。艾东沟向东经长集沟入洪河分洪道。二沟原向东并驰入清陂塘,现已湮为田。
五
艾亭古镇沿革考
艾亭地处皖豫交界,南萦洪河,北沿谷川,为新(蔡)淮(滨)、阜(南)、临(泉)四县接壤地域。西部和南部被洪河(大汝水)故道环绕,舟舸云集,西隅码坞、商贾盈门。艾亭历史悠久,古迹繁多,为颍州西乡之古镇。
约-年前艾亭镇九槐开始有人类聚居。先民垒土筑室、饭稻羹鱼、烧陶造器,开启本区文明化进程。
春秋之前,艾亭属古吕国,后为陈国所据。楚穆王年间,楚国从陈国手中夺取原沈国东部疆域设立沈县(《左传·文公九年》(公元前年)“夏,楚侵陈,克壶丘,以其服于晋也。秋,楚公子朱自东夷伐陈,陈人败之,获公子伐”。壶丘距今艾亭桃花店西南5千米处,今新蔡县宋岗乡)。艾亭成为楚国监督、掌控淮汝水中游诸国的据点之一。如《左传·昭公五年》“楚灵王三年)““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以报棘(平舆县东)、栎(新蔡北栎亭)、栎、麻之役。薳射以繁阳(临泉县鲖城西南)之师,会于夏汭(凤台县)……薳射帅繁阳之师,先入南怀,楚师从之。及汝清(阜南县洪河入淮处),吴不可入。”大约到了战国时期,沈县改称寝县,艾亭属寝县下桑里,为西楚*事要地。
艾亭素有大汉瑶州之说,世代相传。遗憾的是竟不见浩繁史志。查史志,两汉时,今临泉、阜南、淮滨境是王室起家的发祥地,王室成员和开国重臣封此起为侯。艾亭处“人民殷富、鱼稻之饶”称著的汝南郡中腹,境内津渠交络,物阜民丰。年,珍贵石雕天禄在艾亭区腰庄乡出土,显示墓主为*功大臣或公侯贵戚,食邑于艾亭附近。艾亭古城内大量汉纹砖说明两汉时期艾亭为位置优越的富庶水乡。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艾亭处于中原文明南迁的大通道上。志查《元和郡县志·卷十七》“颍州:……魏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置屯田。”艾亭传说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邓艾在此屯过兵受人民的爱戴,后称艾亭。《清道光阜阳县志》:“广田蓄谷,开广漕河,大治诸坡于颍河南北,挖渠余里,溉田2万余顷。每大兴*众泛舟,下达江淮,资食有储,而民无水害,艾之所建也。”
南朝武帝天监元年(年),梁在艾亭置财丘郡,并置县(见:《安徽舆图表说卷八》)。梁武帝大通元年(年)梁全部收复淮北地区,境内设财丘、梁兴二郡,为双头郡,郡治艾亭丘。梁兴、梁城为双头县,同治艾亭。(见《魏书·地理志》)
东魏武定七年(年)东魏夺回淮北地区,在艾亭置财丘、梁兴二郡,辖县四:梁兴(艾亭)、财丘(方集财城村)、梁城(方集财城村)、汝阳(阜南王堰永店村)四县。(《隋书.地理志》)
唐高祖武德四年(年),以新蔡、褒信、舒城置舒州。贞观元年,州废,省舒城入沈丘(今临泉)县(《新唐局》卷38地理二页)。舒城址在艾亭丘。
明清时期,艾亭集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客货沿航上溯新蔡,下输蚌埠,昔日集内,水井处处,庙祠林立。洪武十四年(公元年)颖州府分置13图设南五艾亭图。景泰三年(年)收编8里,称南八清坡里。万历二十二年(年)冬大荒,艾亭李大荣树帜称王,抚院李三才设法擒获,伏诛。
清改称辛二里。乾隆十五年(年)知县侯兹遵行顺庄法,里编集镇为保,辛二里含桃花店、艾亭两保。咸丰三年(年)艾亭集添设守备。为颍州右*守备。光绪丙申年(公元年),阜阳县额外外委存营守备和外委把总驻艾亭,直隶阜阳汛城守千总。管辖的区域,东至地理城老鸹苍,西至桃花店与新蔡县交界。
民国初成,阜阳划为十个镇,艾亭属于西南镇。民国十七年,中国共产*在桃花店成立*支部。民国二十一年,将5个小联保合并成艾亭大联保。民国二十四年,复置临泉县后,艾亭联保属第三区。民国二十七年,改联保为乡。
年1月,临泉县民主*府(驻宋集刘寨)设立艾亭、望城(今属新蔡)等11个区。年3月,恢复旧省旧县区划,设艾亭区(辖艾亭、阎集、长集、马楼、平楼、马寨、五里、双龙、稞庄、徐大、小店子、陶老家、李长营13乡。年辖艾亭、街店、小店子、陶老家4乡)。年改称人民公社。年艾亭区辖艾亭、陶老家、阎集、马楼、谢庄5个人民公社。年恢复乡镇建制(艾亭区辖艾亭、谢庄、桃花店、腰庄、陶老、洪河6乡)。年3月改称艾亭镇。
艾亭古城遗址位于艾亭集西侧,遗址东西约1米,南北约2米,面积约3.2平方千米。南、西侧临洪河(古汝水)故道,现遗址向东不故清陂塘沟(当地人称青沟和塘沟)。城址东南角遗存有一高台地,当时群众称台子寺,东西约80米,南北约50米,当地传为三国时期邓艾点兵台⑨,现已经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艾亭西的九槐遗址为新石器到商周时代文化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艾亭古城遗址处曾出土春秋战国到秦汉晋时期文物,特别是战国时期楚国文物十分丰富。年,艾亭古城遗址处挖蓄水沟时一次出土楚国金币郢爰50块,重克。其中陈爰8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现⑩,现收藏于阜阳市博物馆。艾亭集西称“双冢”的地方,当地人传说为柴王墓,年挖解放沟时曾出土蚁鼻钱,楚式长柄陶豆、陶壶、陶钫等文物。艾亭北部宋集一带曾出土战国“莠厚行邑大夫玺”。年在临泉艾亭出土的“秦量诏版”其后有“新蔡斗”三个字,二件均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临泉县博物馆,实证了艾亭与(新)蔡国的历史渊源。这些文物是楚文化统治本区的物证。
根据以上《新蔡葛陵楚简释文》《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明正德颍州志》及古城遗址出土楚国文物综合考证,艾亭古城遗址(艾亭丘)即为时楚国平夜君封城域内的“桑丘”。葛陵竹简“桑丘”地望在今日艾亭古城。
(图仅为参考图片)
参考文献:
①宋华强著《新蔡葛陵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第页。
②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年,第页。
③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④《水经注》郦道元长沙岳麓书社,年。
⑤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正》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⑥《明正德颍州志·卷三·版图》*山书社年,第50页。
⑦宋华强著《新蔡葛陵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⑧王秋生《明正德颍州志嘉靖颍州志校正》*山书社年,第13页。
⑨张少山《临泉文物志》安徽美术出版社,第51页。
⑩韩自强《韩自强文物考古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年,第9页。
—END—
作者简介:
文涛,专注临泉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曾多次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介绍临泉历史文化的文章,被省、市、县地情研究史料收录。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县*协第十届委员会文史专员;姜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县作协会员;县文物保护协会理事;《临泉县历史大事记》副主编,《老街记忆》主编等。《明清沈丘巡检司考论》入选安徽省历史学会年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