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在线,平舆人自己的门户网站
招聘求职信息爆料厚重李屯(一)战国魏长城遗址平舆县西部边境从南到北有一条战国魏长城遗址,李屯镇那段应该是它的起点。
(网络配图)
李屯镇境内的战国魏长城,最明显的一段就是大郭村委东南角那一部分。为了仔细考察魏长城遗址,在镇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驱车十几分钟才到达一片森林之地。这片森林,种的全部是杨树,足有亩,是大郭村委的好地,因为地处偏远,本世纪初承包给私人,全部栽上杨树。我们去的时候,正是上午,夏日高照,烈日炎炎,大片的杨树被拦腰折断,原来是本月中旬的一场龙卷风袭来,风头走过,盆口粗的杨树嘎然倒地。未到杨树林区,就见有四轮拉着截好的杨木外运,到了杨树林区,见买树的农民正在手拿电锯截树,电锯刺耳的响声让人感到这偏僻的林区也那么热闹。村干部领我们到林区中间,在高大的杨树林中间,有两个大小不一的土坑,虽然被满地的杂草树枝围拢,但两个土坑很明显,走到近处,清晰可见,一南一北,咫尺之距,大坑在北、有三米深,小坑在南、两米多深,且都是大锅似的模样。听村干部讲,小坑是盗墓贼放炮炸的,被发现后盗墓贼逃之夭夭;大坑是盗墓贼亲自挖的,已经露出了青条石,但由于监控报警、警察赶到、几个盗墓贼被抓,一直没有打开。有人说,这是古代一个侯爷的墓葬,可能里面有主贵的东西,要不,怎么盗墓贼经常光顾呢?我们站在土坑旁边,对杨树林区及四周仔细审视一遍,发现整个杨树林区所在的地域,地势很高,从所站位置向北看,一条高耸的土岭子赫然显现,地势明显的比两侧高,这可能就是那文献记载的战国时期魏国长城遗址,这让在场众人一阵欣喜。
战国魏长城,在平舆县这一段叫魏岭,也叫鸿沟。其遗址在平舆县的西部边缘,大致呈南北走向转东北走向,南起李屯镇大郭村委的南赖庄,经大柳庄——大郭庄——李屯----柳屯----魏楼----管坡----前岗----后岗,经万冢镇到阳城镇,过汝南县东北边境,再走阳城镇西北边境,然后进入上蔡县的胡楼,全长近90华里。
(网络配图)
在李屯这一段表现最明显的有几个特征:一是地形地势凸出,主要地段在大柳庄那里,站在大郭村东段平李公路(平舆--李屯)上向南看,就可以看到纵贯南北的连绵起伏的高地,那就是战国魏长城遗址。最鲜明的对比是,此段长城遗址原来靠近天水湖岸,现在天水湖早已消失,在李屯和郭楼两乡交界的湖地上开了一条南北港,筑起了港堤,港堤相对两边的田地像大坝一样,显得比较高,但与那段长城遗址相比,倒觉得遗址仍是高台之地,再加上遗址旁边的断崖似的立土,更见当年建筑长城的夯筑之迹。二是所经之地两侧地势低洼,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坡多洼多营多,现实中的村庄名称可以作证,比如西王坡、管坡、阎坡、*洼,苏营、巫营、韩营、西韩营,这些都是魏长城遗址两侧的村庄,或因构筑长城而起土使两侧成为洼地,或因驻*守卫筑寨为营,后来因驻守兵民的姓氏而名之,沿袭至今,可见当年构筑魏长城的工程浩大,也足见几千年前的工程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三是此段魏长城是土长城。平舆县境内的魏长城都是土长城,李屯段也不例外。土长城以土质为主,加以夯筑,层层叠压,累积而成,但城墙根基、主要城墙、上城墙的坡道、城墙上面的垛口还是用砖砌的居多,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掘土垒台十分普遍,起窑烧砖也很容易,无论技术或者人工都可做到,但从遥远的山区搬运巨型石块则比较困难,也没有必要。所以夯土成墙、烧砖砌城应该是当时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做法。至于土长城上的夯土和烧砖为何少见,沧桑岁月、风雨雪霜、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大自然和人类的共同行为,才使一些东西湮没在尘土之下、民众之间。
李屯境内大郭村委那段魏长城遗址,正处在天水湖西岸,现在是一片田野,离村庄都比较远,这就显得空旷而辽阔,周围地势的缓平更衬托了长城遗址的高台凸起,加上绿荫荫高大的杨木,愈加显得魏长城遗址的冷森森不可靠近、威严严不可侵犯。走上突兀的台地,感觉到古人的伟大、今人的开放,感觉到时空的倒置和风云的变幻,感觉到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环顾四周,一片寂寥,*土地和绿庄稼和谐共生,虽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也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憧憬。
魏长城的遗址虽然湮没于滚滚红尘中,但深埋在地下的历史依然释放着脉脉温情,而这更印证了李屯这块土地的古老和厚重。
年6月25日
作者简介:红雨,原名梁宏宇,河南省平舆县庙湾镇人,出生于年3月,现供职于平舆县农业农村局。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写作《庙湾纪事》、《阳城记忆》、《杨埠印象》、《舆之车系列》、《我那遥远的“七五、八”》、《龙王庙故事》、《我的老师系列》、《秋之韵系列散文》、《玉皇庙故事》、《红雨话变迁》、《厚重李屯》等乡土文化系列和部分诗歌散文作品,发表在国内纸媒网络上。
点击下方文字即可查看往期文章
厚重李屯(一)《李屯的厚重》
投稿说明
●文章体裁:不限。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