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
*帝之后裔,颛顼帝之孙陆终的第三子篯铿,受封于彭地(今江苏省徐州市),建立大彭国,后其支庶子孙以国为姓,为彭氏,篯铿为彭姓始祖。望出陇西郡、宜春郡。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公元年),彭祖世孙构云任袁州刺史,开元二十八年(公元年)隐居不仕,赐号徽君,定居江西宜春合浦,为江西始祖。
公元4年,彭祖世孙延年,字舜章,号震峰(公元-年),原籍江西庐陵人,任广东潮州刺史、知潮州*事,后定居揭阳浦口村,为广东始祖。
公元年,延年公12世孙守惠迁居东坑上屋,为彭姓最早进入陆河居住的支系,后秀鸾、受章、受进的后裔支系陆续进入陆河居住,现分布水唇、东坑、河田、河口、上护、新田等镇。
万氏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芮伯受封于芮(今山西省芮城县),其后有芮伯万,裔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万为氏。望出扶风郡。
其十三世祖从五华迁陆河县新田镇吉石溪,至今历9代。
马氏
出自嬴姓。赵国大将赵奢因战功,受封于马服(河北省邯郸西北),称为马服君,其后有马服氏简称马氏。奉赵奢为马氏得姓始祖。望出扶风郡。
明朝逸峰公从潮州府大埔县邹坑乡迁居惠州府吉康都(现陆河县)河田宝山墩下村,至今传下14代。
王氏
春秋时,周灵王太子乔公,讳晋,字子乔,直谏被废后在河南偃师缑山修炼升仙,后裔迁居太原,赐姓王。望出三槐郡、太原郡、琅琊郡。
据《太原郡王氏-东岳公后裔世系》载,公元前年,东岳公为79代,周灵王太子为太原王,东岳公为广东蕉岭开基始祖。其裔孙分衍闽、赣、粤、川、台等省地。
后从紫金、五华迁居陆河开基,至今历10代。现分居河田、河口、新田等地。
贝氏
出自姬姓。周文王庶子召公奭移封于蓟。其庶子孙食采于贝卩,贝卩国为燕国附庸,其子孙遂以国名贝卩为氏,后又去邑旁为贝氏。又有史料称,贝氏出自清河贝丘,盖以地名为氏。望出清河郡。
唐末,始祖贝顺丰(号三九公)自中原南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至宋末,仲贵、仲显(顺丰9世孙)迁居广东丰顺县汤坑,后迁揭西县河婆曲湖寨,再迁入陆河。现分居新田镇新寨和水唇镇水唇圩,至今传下16代多年。
方氏
出自上古方雷氏,为周大夫方叔之后。周宣王的贤臣方叔,是周宗室的元老大臣。其后人以他的姓为氏。望出河南郡。
后其十六世叙春公从潮州迁入陆河县河田镇,至今历23代。
邓氏
出自子姓,商王武丁分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今河南邓州),称邓侯。春秋时有邓侯吾离期,朝鲁国,后邓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为邓氏。望出南阳郡。
宋朝庆元五年(公元9年),志斋(侯公93世孙)从福建省汀州府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今梅县)松乡开基立业,为广东始祖。
明清时期,志斋公九大房中三大房裔孙,陆续从梅县、五华等地迁入陆河,现分居上护、河口、新田等地。
孔氏
出自子姓,系商王成汤之后裔。春秋时,微子启裔孙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因华都作乱被害。其子木金父尚年幼,由家人抱负避难于鲁国。木金父长大后,以孔为姓。其裔孙叔梁纥,生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为孔氏始祖。望出东鲁郡。
昌弼公(孔子41世孙)迁居广东南雄,为南迁始祖。承休公(孔子43世孙)迁居广州,后迁南海区里水镇。
明朝永乐22年(公元年),承康公(孔子60世孙)携子弘盛从南海区里水镇迁居陆河县河田镇高砂村。其裔孙还分居陆丰、台湾等地。
古氏
出自姬姓。*帝第十七代孙亶父,在岐山脚下之周原地区(现陕西岐山县东北)建立了商王朝的诸侯国,因地处周原,称为周。其曾孙周武王灭商得天下后,称亶父为古公。亶父后裔有一支以古为姓。望出新安郡。
江西古姓鼻祖第五代孙古藩,宋代由江西虔化县迁到广东窦州(现信宜县)为官,遂落籍河源县长吉村(现新丰县),为广东古氏开基始祖。
古氏从五华迁居陆河开基,至今历5代。现分居河田、螺溪等地。
叶氏
出自姬姓。春秋时,楚国有沈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县(今河南省叶县),以邑为氏,故为叶氏,望出南阳郡。
沈诸梁85世孙大经公从河南开封迁入广东嘉应州开基,为广东一世祖。
明洪武初年(年),大经公9世孙梅友公迁惠州府吉康都(今陆河县)螺溪开基,在螺溪正大村建有五星祠,又称梅友公祠,亦称沙坝祠。
大经公9世孙梅实公从五华迁居螺溪新良、惠州万石坊建基,遂为两地始祖。在螺溪建“田心祠”,为梅实公祠,又称“三世一品祠”,即中祠。
明朝中期,大经公15世孙德戚公从紫金柘口中坝迁居陆河县螺溪镇兆田建基,至今传下26代,后在螺溪镇新良村建有“镇楼祠”,在陆河县城建“叶氏宗祠”名“鹿子含花”。大经公13世孙延言公之子仁甫,庆山从五华迁螺溪、上护、新田建基。大经公14世孙景相公(贞公后裔)迁紫金小北开基,21世孙联芳公迁南万镇万乐建基。随后各支派系又分别到河口、新田、上护、南万定居。
田氏
系出妫姓,原为陈氏。周初,胡公满受封于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赐姓妫,后以国为姓。春秋时期,其十世孙陈厉公,生子名完,字敬仲,逃奔于齐,食采于田,遂改陈姓为田姓。望出雁门郡、北平郡。
宋代,宗甫(梅坡公)出任广东梅州教谕,娶妻余氏,遂居梅州布心塘面,为田氏广东开基始祖,其裔孙广布闽、粤、赣、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地。
陆河田氏,于明万年间从福建迁入新田开基。
丘(邱)氏
丘氏源于姜姓。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以姜为姓,后传吕尚(即姜太公),字子牙,佐武王治天下有功,受封于齐,建立齐国,都城营丘,再传穆公,其后裔改地为姓,自此有丘氏,尊穆公为得姓始祖。清雍正三年(公元年),雍正帝宣旨避孔丘之讳,加邑于右,即为邱氏。望出河南郡、天水郡。
穆公72世孙伯七郎公生三子,继龙、从龙、梦龙,后裔由闽入粤,崇祀继龙公为居粤始一世。继龙公号八郎,北宋宣和五年(年)进士,任史部尚书。
陆河丘氏七个派系,均是继龙公后裔,分别从梅州、蕉岭、五华、丰顺、揭西、潮州、海丰等地迁入。明洪武年间,穆公八十二世孙(继龙公十世孙)均泰公御赐爵禄,调拔碣石卫后所吉康都(今陆河县)半径屯*田永为禄养。公带父迎母从镇平(今蕉岭县)迁河田半径,尊父荣孙公为半径开基始祖。明弘治年间,穆公八十三世孙(即继龙公十一世孙)法镇公从海丰迁水唇镇石马村开基,尊父永守公为石马开基始祖。现后裔分别居住河田、水唇、上护、新田、河口等地。
冯氏
出自姬姓。周武王克商后,文王第15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于冯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故为冯氏。望出始平郡,亦有上*郡。
清末,其后裔帝生从紫金县龙狮殿到吉康都文衙门做役差,衙门被毁后,其子孙留居陆河,至今传下6代多年。
吕氏
出自姜姓。相传炎帝后裔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吕地(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后人便以国为姓。望出河东郡。
南宋时期,吕十三郎移居上杭,派分广东丰顺、梅州、兴宁、大埔等地。
明朝嘉靖十年(年),吕氏崇宾从福建漳州迁陆河新田,崇实为陆丰、陆河支派开基始祖。河口吕氏七世祖吕甲满郎从揭西迁入陆河,至今历15代。
朱氏
出自曹姓,以国为氏。周武王克商,分封曹挟邾国(今山东邹县一带),为周朝附庸。春秋时,邾国为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望出沛郡。
元朝至正23年(年),十世祖朱梓,号苍使,自福建迁入广东,为潮(潮阳)、丰(海丰、陆河、陆丰)、惠(惠来)三县之始祖。
明洪武初年(年)梓之子仕全迁居惠州府吉康都(今陆河县)水唇牛皮坜立业,为开基始祖。其后裔主要分布河田、河口、新田、上护、东坑等镇。
刘氏
系*帝后裔。*帝之曾孙帝喾高辛氏生帝尧。其第九子源明受封于刘(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以封地为氏,故为刘氏。源明公为得姓始祖(一世)。望出彭城郡。
刘氏于东晋时南迁,唐代入赣,唐末入闽,宋代徙广东。
唐朝僖宗乾符年间(公元-年),为避*巢作乱,源明公世孙刘祥(原居河南洛阳)兄弟三人,迁徙江南,离散失群,仅得刘祥与其子天锡(官仕翰林学士),到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水口葛藤凹居住,刘祥为闽粤开基始祖。
在宋朝嘉定年间,刘祥公20世孙开七,官授潮州总镇,迁居潮州,为广东开基始祖。宋朝端平二年乙未岁(公元年),其子广传喜登进士,官授江西赣州府瑞金县知县,生有14子83孙。
陆河刘氏系祥公21世孙广传公一、四、六、八、十一、十二房裔孙,明清时期,陆续从福建宁化、广东饶平、梅县、五华、兴宁、紫金、大埔、潮州等地迁入,现居住水唇、新田、上护、河口、河田、南万、螺溪等镇。
庄氏
楚国国君芈旅死后谥号为“庄”,为楚庄王,他的后裔以庄为氏,故为庄氏,楚庄王为庄氏得姓始祖。
陆河庄氏于解放前从揭西县上砂迁螺溪、河田经商后定居。
江氏
出自嬴姓,为颛顼孙伯益之后。伯益助禹治水有功。大禹临终时遗命伯益继位,伯益不从而外逃。至周初,武王封伯益后裔为江侯,建立江国(河南境),后被楚灭,子孙以原国名江为氏,奉伯益为始祖。望出济阳郡,因名《济阳堂》。
明代,世彦民公自福建入广东,为入粤始祖。至十一世文铨公自普宁流沙迁居惠州吉康都(现陆河县),定居河口老圩,历时八代;另十六世前唐公自五华迁螺溪热水坑后迁新田参城。现后裔分居河田、上护等地。
池氏
源自战国时秦国大司马公子池,其子孙以祖字为氏,故为池氏。望出西平郡。
池氏于东晋南迁自浙入赣。宋朝入闽,居汀州。清代分迁广东等地。
陆河池氏是从揭阳迁河田经营药行后定居,至今约多年。
汤氏
出自子姓,为*帝后裔。*帝之曾孙帝喾,居西毫(今河南省境内),系古中山地。帝喾之子契,其第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建商国,即为商汤。汤王子孙便以汤为氏。望出中山郡。
安氏
出自姬姓。*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受封于西戎,自号安息国(今伊朗),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凉州郡、姑臧郡、武陵郡。
其后裔千一郎从福建迁居陆河县河口镇,后迁汕尾红海湾遮浪镇,再迁居陆河县新田镇激石溪,至今传下14代。
许氏
出自姜姓,系炎帝后裔。周武王时,炎帝裔孙文叔,被封于许,建立许国,即以许为姓。望出高阳、汝南郡。
元末时期,许氏于福建迁居广东潮州府饶平县,建祠书名“永恩堂”。
许氏裔孙分衍闽西、闽北、江西、广东各省地。
乾隆年间,六世二房文许公从福建漳洲迁居陆河县河田镇定居,至今已传10多代。
孙氏
出自姬姓。春秋时,惠孙之子名耳,担任卫国上卿,耳生武仲乙,以王父(祖父)的字为氏,始有孙氏。望出乐安郡。
明初永乐年间,孙中山先生的高祖友松自福建长汀迁粤,为粤之始祖。
至九世孙端宁从大埔石示下移居惠来后迁居吉康都(今陆河县)开基,至今历25代。现其裔孙分布在东坑、上护等地。
杜氏
出自祁姓。周成王灭唐,将祁姓刘累后裔唐氏迁徙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建立部族国家,由唐氏改称为杜氏,又称唐杜氏。望出京兆郡。
陆河杜氏是从海丰县高潭迁居新田。
杨氏
出自姬姓。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国,出公孙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另有谱称,周宣王之子尚父封于杨,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以为氏。望出弘农郡。
六十四世云岫公唐进士任都御史潮阳太守,随后居梅州,为广东开基始祖。杨氏裔孙广布闽、赣、粤、川、港、台及东南亚各地。
八十八世仕进、仕达公从福建漳州迁居陆河县新田参将府开基,至今历十八代。其后裔分布陆河县新田、河口、水唇等地。
杨氏(新杨)
原为林姓,家住福建汀州石壁村,传至第七代林远绍,字千三郎,元明之交,携家入粤,居梅州半径村。当时明朝立国不久,徭赋紧急,增赋例当加役。远绍以瞻乌方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一面,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单,苦于应役,仍计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其为异姓,自此,易姓为杨,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奉林远绍为一世祖。为区别与杨姓关系,后称其为新杨。
苏氏
出自“己”姓,以国为氏。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后迁于温(今河南省温县以南)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苏”为氏。望出武功郡,亦称河内郡、扶风郡。
公元年,其后裔仰湖公从福建省程乡富田村迁潮州,后迁居惠州府吉康都(今陆河县)河田油麻埔苏地坪,再迁居河田镇田背村,历15代。
李氏
源自嬴姓。少皋裔孙皋陶,字延坚,尧帝时任理官(掌管刑狱诉讼),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始姓理。殷末,皋陶四世裔孙理徵,字德灵,以直言谏纣遭罪,其妻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饥食李果而得性命,后遂改理姓为李姓。奉皋陶为远祖,利贞为一世祖。至唐高宗李渊创立唐王朝,李渊为陇西人,唐宗室后裔便以陇西为郡望,称为“陇西李氏”。
宋名将李纲后裔名珠(78世),因宋元之乱,经浙江、江西石城入闽定居汀州宁化石壁李家坊,妻吴氏生金、木、水、火、土五子。四子火德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年)为闽粤始祖。
兰唐公于年从五华迁至上护鸡西坑开基。仰阳公于清初从福建到螺溪书村水唇排开基历16代。立勤公从五华对镜窝迁海丰罗再迁新田历17代。十三世永厚公(福祥公)在水唇博背开基历17代。鹏文公于清顺治年间从梅州雁洋迁南万罗庚坝定居。
严氏
严姓源出自战国时楚国君侣,谥庄王,子孙以庄为氏。东汉时,汉明帝为刘庄,国人避讳由庄姓改严姓,以严光为始祖,故庄、严姓是一家人。望出天水郡,亦有冯翊、华阴郡。
清雍正、乾隆年间,因人丁兴旺,事业发达,遂向外发展,其中一支派从福建上杭白砂里枣坑村(今早康村)迁广东龙门等粤北地区开基立业。
陆河严氏从福建迁梅县大埔后徙陆河螺溪太平围,后迁河田盐街,再从河田移居上护富坪共历19代。
巫氏
出自高辛氏。帝喾的儿子有人封于巫,为专掌祝祝祷、占卜、医术的官职,其后裔以官职为姓,称巫氏。望出平阳郡。
南宋绍兴年间,十七世大一郎偕子迁居广东,为广东始祖一世,后裔分布英德、惠州、潮洲、大埔、丰顺等地。
大一郎七世孙文伟从揭西迁居陆河县河口开基,至今传12代。
吴氏
出自姬姓,*帝后裔。古公父的长子太伯(泰伯)出奔江南,建都于梅里(江苏无锡县东南),号称勾吴。战国时期,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其子孙以原国名为氏,为吴氏,奉太伯(泰伯)为始祖。望出渤海郡、延陵郡。
太伯73世孙宥,字承顺,宋进士,自南丰徙居福建宁化石壁,为闽粤吴氏始祖。
年,88世孙古容、石唐兄弟从五华县(原长乐县)迁至陆河县上护镇樟河柑子园,为承祖德,奉父清才公为柑竹园开基始祖。明弘治十年(年),80世孙枫授从大埔迁徙至陆丰八万葫芦畲开拓基业。清年间90世孙式富公搬至河口中心洋寨子里,逐步拓展到河口杨梅寨、林和埔、剑门田心坝等地建基立业。丰顺德广公,长乐胜开公、潮阳往兴公后裔分别于清代至解放前迁居陆河。目前,吴氏后裔分别在上护、河口、河田等地居住。
何氏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母弟唐叔虞受封于韩,建立韩国,韩被秦灭,原韩国君主子庶,避居江淮,遁于庐江,隐于东乡要津,造船以渡行人。有人问及其姓,由于当地土语“韩”与“何”同音,便指河作答,听者误韩为何,从此便依谐音改为何姓。望出庐江郡。
子成公自五华迁河口三峰开基,历16代。至十九世应潜公自五华迁新田湖坑再迁河口三峰立业,历10代。
余氏
源出唐叔虞之后。春秋时,晋武公之子名靖叔,因避骊姬之乱,更名由余。初奔西戎为官,后为秦穆公所器重,转而仕秦为上卿,其后代以其名为姓,即为余氏,由余为得姓始祖。望出下邳郡、新安郡。
由公63世孙分明,字一贯,原为福州参*,于宋孝宗淳熙年间(明洪武二年)奉上榜谕从江西会昌县移至广东惠州府长乐县琴江都洋坪约上中堡小板村(现为余洞村)居住,是为广东开基始祖。
由公66世孙昌湖,字明海,于明永乐年间从海丰石坡屯(今陆丰市西南乡)迁至水唇镇仑岭乡清平约竹园背老屋家开基。其它支系由各地陆续迁入陆河,现分布在水唇、新田、南万等镇。
邹氏
出自子姓。周武王克商,封其家族到宋地,其后裔子孙正考父生活于邹邑,以封地为氏,为邹氏。望出范阳郡。
邹氏以曼文为始祖,后传至四十七世孙松柏公,唐中叶由江西迁福建,生一子应麟,裔孙播衍闽粤等地。
陆河邹氏,分别由梅州、揭西迁入,河口邹姓自十五世祖梅丰公迁入至今历12代,新田邹姓自揭西大洋迁入至今历16代。
汪氏
春秋时,鲁成公之次子夫人,生子有纹在掌,长大后仕鲁有功,官拜上大夫,食邑颍川,封汪侯,自此有汪姓,为得姓始祖(一世),望出平阳郡,因名《平阳堂》。
汪氏七十世宵公,于南宋绍兴年间从福建迁入广东长乐(五华)、紫金、兴宁、嘉应州等地,为入粤始祖。
明朝年间,80世光爵公自福建大埔迁吉康(今陆河县)上护三石示村历时15代。86世永宏公自紫金迁入吉康(今陆河县)南万万东开基,历时14代。
沈氏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受封于沈(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其子孙以地为氏。望出吴兴郡,因名《吴兴堂》。
明朝年间,世祖万三公自福建迁广东嘉应州、大埔、平远、兴宁等地,为入粤始祖。
十六世广梁公自嘉应州平远迁居惠州吉康(今陆河县),分别居于河田圳口、上护下陇等地,历时5代。
宋氏
出自子姓,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忠心从周,周公将商朝旧都商丘一带(今河南商丘)封之建立宋国,其后裔以国为姓,望出京兆郡、西河郡。
唐宋时期,宋复周进士任南雄保昌县县令,从江西迁入广东南雄,入住珠玑巷。
宋德通从五华迁居陆河新田,至今历27代。
张氏
出自姬姓,系*帝后裔。玄嚣青阳之子挥,号玉爵,字天禄,辅佐帝颛顼,夜观弧星,始造弓矢,打败了与颛顼争帝位的共工部落,战功卓著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二字合一,上赐张姓,挥为张氏大始祖。望出清河郡。
宋朝末年端公始迁福建后,逐渐沿长江、上杭、永定进入广东大埔、蕉岭、梅县、兴宁、河源等地。世化孙公系后裔分别自福建、潮州、五华等地迁入惠州吉康(今陆河县),先后有东阳公迁入河田圳口,历时17代;延宇公迁上护麻溪,历时16代;万兴公迁河田田尾水,历时14代;举吕公迁螺溪矿隆坝,历时9代;联辉公迁南万蚌塘,历时年,部分后裔迁居新田参城。
陈氏
始于妫姓。周武王克商后,封胡公(名满)于陈地(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后裔以国为姓,奉满公为大始祖。望出颍川郡。
南北朝时,始有陈雍南下,迁福建汀州宁化;隋唐时,中原板荡,江南靖康,氏族南移,陈润公渡海入闽。宋仁宗嘉裕年间陈氏江州义门分析,魁公携眷97人迁福建汀州宁化,宋末直至明初期间,其裔孙为避难陆续入粤。80世明聪公自福建莆田迁陆河河田山口(圳口)村开基立业,至今传25代。又90世仲贞公于明洪武年间自五华长乐迁居陆河螺溪欧田立业,传今23代。之后,陆续自五华、河婆、兴宁、大埔、海陆丰等地迁往陆河,分布各镇。
林氏
出自子姓。*帝高辛氏之后。商王子比干直谏纣王被杀,时比干妻身怀六甲,逃于河南汲县长林石洞中生子,后周武王伐纣克商,褒扬忠良,赐比干遗腹子姓林名坚,食邑博陵,自后有林氏,奉林坚为始祖,因诞生于淇河之西,故世称为“西河林氏”,望出西河郡。
南宋至元末年间,林氏先后居长汀、宁化、清流、上杭、连城等地。元朝林之懋任广东潮阳令,留居潮州,为入粤始祖。
明嘉靖年间,林姓后裔自福建、潮州等地迁居陆河,现分居新田、河田等地。
范氏
源出刘氏,帝尧裔孙刘景之后。杜隰叔任晋国士师,其子孙便以官职为氏,由杜氏改为士氏。杜隰叔之曾孙士会食采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其子孙遂以邑为氏,故为范氏。士会公为范氏得姓始祖,世称范武子。望出高平郡。
士会公59世孙,北宋著名*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为宋代分房始祖。
南宋高宗绍兴29年至南宋理宗端平2年间(公元9-),范远岗(士会公67世孙、范仲淹9世孙)从闽南迁入广东潮州府海阳县青溪开基立业。
明朝永乐年间,士会公72世孙、范仲淹14世孙法澄从长乐(今五华县)东洋铺迁居陆丰县新田屯,后移居水唇仑岭开基立业。其裔孙衍播水唇、河口、新田、南万、台湾等地。至今传下22代。
欧阳氏
出自姒姓。夏朝少康的庶子无余受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建立越国。到勾践的6世孙无疆时,越国被楚国吞并。无疆之子蹄,被楚王分封到乌程(今浙江吴兴县)的欧余山之阳,称欧阳亭候,其子孙以封地为氏,故为欧阳氏。尊蹄公为鼻祖。传至裔孙睦、举,分两支,睦居青州(山东)干乘郡,为干乘派;举居翼州(河北)渤海郡,为渤海派。
蹄公六十五世孙法昌公由紫金南岭徙居陆丰西南欧家寨开基,其子幸华公迁居普宁大坪,蹄公六十七世孙小五公,约于年迁河口开基立业,尊幸华公为河口欧阳氏始祖。
罗氏
出自姓,*帝轩辕氏颛顼之后,七代司徒火神。远祖祝融,字重黎,生于虞舜时期,佐夏禹治水。周期,其六十一世裔孙曾公匡正,于武王三年征宜城有功封为诸侯,建立罗国,裔孙以国为氏,为罗氏。奉曾公(匡正)为得姓始祖,望出豫章郡,堂号豫章堂。
珠公系世昌龄公于宋朝年间自江西迁徙福建延平府;元朝末年其长房尚古公至(世)彦邦公,二房崇古公至(世)谷荣公陆续从福建入粤、聚居广东兴宁、揭阳等地。直至明洪武(公元约年),彦章公、彦邦公(世)两系孙支或先或后,或兵燹,或荒灾、或仕或商从兴宁、揭阳等地移居惠州府吉康都(今陆河县),分别在水唇*塘、螺溪欧田、岭下、河田许山下、上护麻溪、硁头、南告等地开基立业。
周氏
出自姬姓。帝喾生后稷,至太王(古公亶父)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周朝被秦所灭后,周王族沦为平民,周平王之子名烈,受封于汝南,当地人称之为周家,其后以周为氏。望出汝南郡,亦有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等郡。
周氏传至宗贵第七子万隆迁居广东大埔开基。八子龙寿迁居广东饶平开基。周氏裔孙广布闽、赣、粤等各省地。
周氏传至周祖升,从五华水寨迁居陆河县新田。至今历23代。
郑氏
出自姬姓。西周时,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为郑桓王。周幽王时,郑桓公预见西周将亡,把部族国人迁到东虢和郐国之间。郑桓公之子郑武公继位后,先后攻灭了东虢和郐国,成立郑国,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后被韩国所灭,其子孙播迁陈国与宋国之间,以原国名“郑”为氏,故为郑氏。郑桓公为郑氏始祖。望出荥阳郡。
清之公(郑桓公79世孙)于南宋理宗帝时任右丞相兼枢密史、左丞相兼枢密史、太师等衔,后移居福建省永定县上杭、程乡龙安寨,其裔孙移居漳州、潮洲、嘉应等地。
廷琏公(郑桓公90世孙)于明朝嘉靖年间从五华蓝坑迁居陆河县螺溪镇欧田村。
千七公讳朱相(郑桓公92世孙)从陆河县螺溪镇欧田村迁居上护东甲社背。凌聪、凌金公(郑桓公93世孙)分别迁居新田镇联安牛牯头村和河口镇石印村。
练氏
源出风姓、东方氏,自大昊嗣兴,帝号伏羲,以木德王其姓风氏,为有姓之始。历传六十四代裔孙东河,字子俊。贞观年间(公元-年)为总管府录事参*,有战功,封为歧山候,赐姓练,为练氏得姓始祖,望出河内郡,。
东河公三十二世孙元龙,原籍福建汀州府武平县象洞乡羊贝村,明洪武年间移广东梅县瑶上堡,永乐年间再移兴宁县北厢龙归洞,为入粤第一世祖。
元龙公九世孙居任公由兴宁迁上护麻溪定居,至罗何两妣及伯祖兴宗去世后,同男敬台择迹新田锅底开基。
胡氏
出自姬姓,舜王之后。周武王封舜裔孙胡公满于陈侯,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满长子申公以谥号中的胡为姓,发祥于河南淮阳,分迁山西安定,成为望族,名安定堂。
胡亚耀由五华安流来螺溪上护约80年。
柳氏
出自展姓。春秋时期鲁国君主鲁孝公,生子姬展。展之孙名无骇,字季,任鲁国士师,取祖父之名为姓展。食采于柳下(河南省境),遂以柳下为氏,世称柳下季,而后省去“下”字为柳,是为柳氏。柳季为柳氏始祖。望出河东郡。
陆河柳氏是解放前从潮州迁来经商后定居,历时70多年。
钟氏
源自*帝裔孙汤王之后微子启。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今南京),为宋桓公。桓公曾孙伯宗为晋国大夫,其子州黎为楚国太宰,封地钟离(今安徽省境),其后以封地钟离为姓。至汉高祖时,有钟离昧之长子接,避祸河南颍川,改姓钟,钟接为钟氏始祖。望出颍川郡。
钟氏自清嘉庆年间(年)开始相继从紫金、福建等地迁居陆河,现分居在河田、南万等地。
倪氏
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郧(今山东腾县境),建立郳国,其子孙以国名郳为氏,故为郳氏。亡国后为避仇,改郳氏为倪氏。望出千乘郡。
陆河倪氏是从揭西县河婆码石村迁入,现分居新田镇大埔村、参城。历时多年。
徐氏
出自嬴姓,为颛顼、皋陶之后。夏时伯益之子若木受封于徐,建立徐国。春秋时,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望出东海郡。奉伯益为徐氏受姓始祖。
南宋年间,二九郎,字鹤龄(稚公33世孙)在江西石城开基立业,二九郎公三世孙一郎公移居福建上杭。明洪武年间(年),文盛公(稚公39世孙)由福建迁居广东海丰县吉康都下砂村(现揭西县下砂镇)。文盛公之子胜堡公自揭西下砂迁河口镇土枝开基,胜堡公五世孙文泗公迁对门南亚居住。
大二郎公(稚公41世孙)自丰顺县汤坑迁居陆丰县(现陆河县)三溪枫树角四其田开基,后裔分迁麦湖何伯坪。
另一支徐姓由陆丰县大安新村迁云峰游房角居住。
翁氏
出自姬姓。周照王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定海县东),其子孙以邑名翁为氏,故为翁氏。望出盐官郡。
其后裔翁仁义公从五华县周江桂仔村迁入陆河县河田圩,至今传下4代,约多年。
郭氏
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虢谓之郭,音之转也,其后世子孙遂转音以郭为氏,望出太原郡。
郭氏先后有几支裔孙迁福建龙岩、汀州宁化、太和、宁都等地,衍播广东梅县、大埔、五华、海陆丰等。明嘉靖年间,西歧公自福建迁入陆河新田参城开基立业。现分布在新田镇内。
高氏
原自姜姓,炎帝之后,春秋时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吕赤之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禹县),称为公子高。其裔孙以祖封邑为氏。望出渤海郡。
东周显王时(公元前-公元前),楚国灭掉南越(今广东一带),南海(今广州市)人高固归顺。高固以其才能受到楚威王赏识用作宰相,后辅佐楚国逐步强大,取得霸主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自称是齐国高氏后裔,其子孙在广东发展繁衍,主要分布在广东惠州、梅州、潮州等地。
元成宗元贞二年(年)文辉之子十郎迁福建上杭,生四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分衍闽、粤、赣各地,奉十郎为始祖。
至高氏第十四世庆禄公,从福建迁居陆河县螺溪开基,至今历11代。后又迁居上护麻溪。
唐姓
源出祁姓,陶唐之后。帝尧即位后,立国为唐,称唐尧,被尊为古代圣明天子。后禅位于舜,舜封其子孙为唐侯,其后世子孙以唐为氏。望出晋阳郡。
汉甫自唐末入闽为晋阳唐氏。居士叔虞的后裔留居汀州宁化,宋代入长汀落户,后代分迁上杭,元末明初入粤,在大埔县青峰开基。
明朝,汉甫十四世孙唐良,迁至惠郡海邑吉康都(今陆河县)吉溪乡宽田(今陆河县)开基,已历17代。
涂氏
源于夏朝,本为涂山氏,是原始社会一个氏族部落。夏朝被称为涂山古诸侯国,后省去山字为涂氏,春秋时吴侯涂钦携族南迁,建豫州(今南昌)主其*,世称豫章公。望出豫章堂,又称南昌郡。
唐末入闽,后迁广东。怀山从五华迁居海丰罗輋,后迁陆河县新田镇龙须径居住,至今传下17代。涂隐公从五华县迁居陆河县河口麦湖,至今传下16代。现分布在新田、河口镇。
*氏
*帝之后裔,陆终生子南陆,因佐禹治水有功,舜乃封樊于昆吾,封南陆公于*,建立*国(今河南光州),南陆子孙遂以国为氏,奉南陆为始祖。望出江夏郡。
世*昌,字永盛,北宋元礻右三年戊辰(公元8年)进士,官为南雄太守,升都漕运使,因以官为家,入籍珠玑巷居住。
世*法通,号南居,于元朝顺帝之末明洪武之初(年)从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今潮阳县)迁惠州府吉康都(今陆河县)螺溪,亦有从揭西河婆等地迁入陆河建基立业的。
萧氏
出自子姓。西周初年,宋国微子啟的后裔名大心,因平乱有功,封于萧(今安徽萧县西北),成为宋国的附庸小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是为萧氏。大心为萧氏得姓始祖,望出兰陵郡。
萧洵,字仲川,宋以明经任潮阳知县,于县治之南桥居住,为广东萧氏始祖。
洵公19世孙振坤在陆河县新田镇新寨村开基再迁仙草径居住。
曹氏
出自姬姓。周初,文王第13叔振铎,受封于曹国,都于陶丘,后被宋国所灭,其国人以原国名曹为氏,故为曹氏,望出谯国郡。
其后裔裕毅从福建迁居陆河县新田镇,现分居新田镇老圩、屯寨、东门江等地,至今传下18代。
梁氏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周平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阳梁山(陕西韩城县南)。春秋时,梁国亡于秦,其后人以梁为氏,望出安定郡。
清顺治年间,洪刚公从嘉应州(现梅县)迁螺溪(欧田甲)太平围树林下居住。
韩氏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西部),因唐邑临晋水,叔虞之子燮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支孙毕万受封于韩原(陕西韩城西南),其后裔以地为氏,故为韩氏,毕万为韩氏得姓始祖。望出昌黎郡,亦有南阳郡、颍川郡。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任广东潮州刺史,为入粤始祖。
陆河韩氏是从揭西县韩屋祠迁居新田镇横陇村。
蒋氏
出自姬姓。周初,周公第三子伯龄受封于蒋国(今河南省蒋集),后亡于楚,其裔孙遂以国为氏。望出乐安郡。
宋代,二十世蒋书任提督入籍广东古冈州安定居。其裔孙分居于兴宁,后迁惠州、淡水等地。
明朝四十二世蒋绍德迁居陆丰县上护下寨,(今陆河县上护镇护北村)绍德公传至今历十五代。
程氏
为重黎之后裔。周宣王时,休父入为大司马,受封于程国,时称程伯休父,其子孙遂以封国为姓,是为程氏。望出安定郡。
陆河程氏是从梅县迁河田芋陂坑后迁居河田圩,至今约年。
傅氏
出自姬姓。商朝国君高宗武丁即位后,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部)找到贤人说(人名),拜说为相。说辅佐执*后天下大治。因说出自傅岩,武丁以地名赐氏,故为傅氏。傅说为傅氏得姓始祖,望出青河郡。
傅说世孙帝钦为都御使,后被贬到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为巡检,遂居福建宁化县,为福建傅氏开基始祖。
傅张盛(傅说世孙)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迁居广东嘉应州五华县,为广东开基始祖。
傅升云公(傅说世孙)从揭西县良田镇傅屋寨迁居陆河县河口镇麦湖村,为陆河开基始祖。其部分裔孙后迁居新田镇新田圩。陆河傅氏现居住河口镇麦湖村和新田镇新田圩。升云公至今传下14代。
温氏
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子叔虞于唐地号唐叔虞,叔虞六世孙明由,受封于河内温(今河南温县),后世子孙以封地温为氏。望出太原郡。
元朝末年,其世孙温和从江西赣州府宁都县迁居广东惠州府长乐(今五华县)开基,为广东开基始祖。温瑞宇、温振宇兄弟从五云迁居水唇横岭阁开基。后裔现分布在水唇、河田、南万、河口、新田等镇。
游氏
出自姬姓。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国,郑桓公姬友爱民宽*。郑桓公传至春秋时郑穆公,有子名子游,子洲之孙名吉,以祖父的字“游”为氏,故为游氏。游吉为游氏得姓始祖,望出广平郡。
游匹(游幼公10世孙)约于公元年南迁入闽。
游琼美(游幼公36世孙、游匹公27世孙)于清朝康熙年间从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青山仔迁居陆河县河田圩,后迁居上护镇赤花屯村。其传下二大房,其中一大房于公元年迁居台湾,另一大房留居赤花屯村的后裔又分居广东省韶关、中山、五华及湖南省株州市等地。琼美公至今传下13代。
曾氏
出自姒姓。夏朝少康之子曲烈,受封于曾卩(山东苍山西北),后曾卩国被莒国所灭。太子巫逃奔至鲁国,其后以国名“曾卩”为氏,后去邑旁写为曾氏。望出鲁国郡。
曾氏法成公自五华落洋围迁陆河水唇上大窝,历18代。后有自普宁大坪曾氏裔孙迁河口麦湖开基,历6代。
谢氏
源于姜姓,炎帝后裔。周初,炎帝五十三世孙吕尚(姜子牙),后传九世名宏道,生二子:申伯、申甫。申伯为周宣王之母舅,被分封于谢,建立谢国,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氏,是为谢氏。望出陈留郡。
明朝洪武年间(公元年),谢逢春第九世孙谢本荣,迁至海丰县吉康都*塘村,为最早迁入陆河县的谢姓支系,其它支系随后陆续迁入。现分布东坑、上护、河口中、新田等地。
赖氏
出自姬姓。轩辕*帝之后。文王之子叔颖,佐其兄姬发(周武王)灭商建周有功,被分封于赖国,其子孙遂以国为氏,是为赖氏。望出颍川、松阳二郡。
三十四世二六公(宁化公)的四、五、六三子于北宋英宗年间(-)随母许氏迁往广东惠、潮开基。
明万历年间,赖氏开始相继从福建永定、五华、普宁、紫金等地迁入陆河,其后裔分布在陆河县新田、上护、东坑、螺溪、南万等地。
蓝氏
系炎帝神农氏之后裔。神农氏11世孙榆罔之子昌奇诞生时,正值有熊国君贡桑蓝一枝,帝欢甚,即以物赐子为蓝姓。昌奇为蓝氏得姓始祖。望出汝南郡。
蓝存隆为陆河蓝姓始祖,从福建莆田迁居广东陆河县新田镇新寨村,至今传下16代。
鲍氏
出自女以姓。夏禹之后,有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其子孙遂以地名为氏,故为鲍氏。敬叔为得姓始祖。望出上*郡。
鲍氏先祖自江苏南京直禄宁府经县迁至广东陆丰碣石。其裔孙良公迁河口镇大树下开基立业,历17代。
阙氏
春秋时孔子的住地称为阙里,又名阙*(今山东省曲阜城内),后其地居民以地名氏,是为阙氏。望出下邳郡。
蔡姓
源出姬姓。周文王之子叔度分封于蔡国(今河南上蔡县西南),称为蔡叔度,后参与武庚叛乱,事败被放逐,其子胡被周公旦举荐为鲁国卿士,后复封于蔡,称为蔡仲胡。至蔡平侯时,迁于新蔡,昭侯迁于州来(寿州),后子孙以国为姓,为蔡氏。望出济阳郡。
广东开基始祖蔡福粤,于南宋时期迁居程乡县(今梅州市)的松源、曾井,因松源是发祥地,称为老屋家。
现陆河县居住的蔡姓后裔有:河田镇的蔡姓是蔡君畅的后裔,居住了14代人;新田镇的蔡姓从陆丰市大安镇迁入。
廖氏
*帝裔孙叔安之后。商代,叔安被封于汝南,是为飂国,其子孙以国为姓,是为飂姓。至春秋,伯爵飂高,始去风加广、易飂成廖,为廖姓之始,奉廖高为鼻祖。望出武威郡,堂号为汝南堂。
唐代,廖氏大始祖崇德公是楚、豫、闽、粤、蜀各支之始祖。宋末期间,十四世祖德源公后裔,从福建长汀、上杭、永定进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部分裔孙陆续迁居惠州吉康(今陆河县),二十世文宽公之子仕伦公自嘉应州迁徙水唇圆螺洞;二十一世云山公、二十四世怀宇公自五华上石示先后迁居东坑大溪车田、大路村。另一支派二十世凤思公自五华桥江迁入南万罗庚坝开基立业。
谭氏
出自姒姓。春秋时有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后为齐桓公所灭。谭子逃亡至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以原国名“谭”为氏。望出济阳郡,亦有弘农郡、齐郡。
太始祖虔公(字宏秋)自湖广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开基,后至东莞立业,其后裔有仲公从东莞二都水有村迁至陆河县河口镇*竹坑,定居木公寮,历21代。
缪氏
出自嬴姓,战国时秦穆公的后裔。其时缪与穆同音,缪公亦称穆公。穆公死后谥号“缪”。其子孙即以缪为姓。望出兰陵郡、琅琊郡、东海郡。
缪氏自元初开始相继从福建宁化迁入广东归善、长乐、惠州等地开基。
传至九世缪文礼,从福建宁化迁居陆河县河口镇开基,至今传21代。
黎氏
*帝裔孙受封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建立黎国。失国后,其后裔遂以国为姓。望出京兆郡。
黎氏发自文魁公,传至天麟公,任官于粤,为番禺君,自福建宁化迁居梅州,为粤东始祖。
至六世祖必化公于明朝末从丰顺迁入陆河县河田镇开基,至今历24代。
魏氏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晋国,为晋国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今山西*城北)。毕万裔孙魏斯quot;三家分晋quot;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为魏文候。后被秦所灭。其后裔遂以原国名为氏,望出巨鹿郡。
魏氏传至六十九世魏名元,移广东长乐(今五华县)开基其后裔分布闽、粤、赣、湘、桂、川、港、澳、台等地。
魏氏从五华横陂迁居陆河至今历12代,分布在河田、河口、新田等地。
—THE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