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宇平舆民俗实录六则
经车子
经车子是把麻批子纺成麻经子的木制工具。
晒干后的麻批子,要想打绳打绠,就得先纺成经子,纺经子就得用经车子。
经车子,其实不是机器,只是木制的一个转轮,样子跟过去剃头匠用的四根腿的盆架子大致相同,只不过比盆架子小了许多。
经车子一般长一尺二到一尺半,这就决定了它的四根长柱长度也就尺二到尺半,四根长柱在这里作撑子,可以是圆柱可以是四棱方柱,只需在每根长柱的两端各凿一个卯眼,卯眼一般为竖长方形。经车子两头有的带翅林子,有的不带翅林子。带翅林子的长度也有一尺到一尺二。四根翅林子,也可以是圆柱也可以是四棱方柱,每根的三分点都要开成与长撑子卯眼相对应的方榫头,两根在中点凿成凹卯眼,另外两根在中点开成凸榫头,两两成垂直的十字架;然后把这两个十字架与长柱撑子对接,就是经车子,也有叫经架子。这样组合后也不能用,还得在两个十字架的中心钻一个手指粗的圆眼儿,便于穿挂在筷子粗的钢筋上。
纺经子之前,先在大长板凳的一头,摽上一根长铁棍,也就是钢筋棍,筷子粗就可,然后把经车子穿挂铁棍上,把成把子的麻批子放在脚边,坐在一块砖上或坯头子上或泥屐子或马扎子或小板凳上,就可以开始纺经子了。有的在两棵树间绑一根檩,然后把经车子固定在檩上。也有的直接制作一个“L”式的木架子,把经车子直接固定在竖着的木架圆眼里,放在地上的木架上要压一块石头或大坯,算是固定牢棒。
纺经子时,先是把麻经头儿固定在经车子竖着的长撑子上,然后绕上一圈,算是起个头儿。用麻批子绊着经车子的一根翅林子,一只手搅着,一只手续着,麻批子很快成为有劲的麻经子,纺够一胳膊长或更长的时候,就要往经车子上缠绕几圈,然后再绊着一根翅林子,再续再纺,达到上述长度,再缠绕。如此反复,周而复始,经车子上的麻经子就会像缠线穗子一样越来越大。
纺满的时候,要把麻经子卸下来。所谓卸,也就是把经头儿挽个鼻儿,一只手捏住鼻儿,另一只手拿着经子往捏鼻儿的手上缠,缠成一个圆疙瘩,把另一头儿也挽个鼻儿,防止跑劲。纺麻经子不像纺线那么慢,一个老汉,悠着劲,一天也能纺几个经疙瘩子。这为下一步打成绳打成绠提供素材。
纺麻经子的大多是男劳力,尤以老汉最多。他们有的在自家院里纺,有的在空宅里树林下纺,还有的凑热闹,把经车子搬到说书场上,边听边纺。大集体时,为队里纺经子,能够挣分。分产到户后,自己用绳用绠,就得自己纺经子,然后请人打绳打绠。后来有专门卖绳的,就不种麻不纺经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绠就很少用了,进入二十一世纪,绳子也没有了用武之地,经车子也就知趣地找个角落歇着去了。
护带子
护带子是把线纺成线把子的工具。
护带子是平舆人的俗称,也有人叫线拐子,它是由木材做成,它的形状大致是一个等长交叉而又垂直的十字木架。这里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较为简单的,在十字木架的四个顶端都分别安装一根竖棍,通过卯榫结构组合,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护带子,叫单层护带子;另一种是较为复杂的,它是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十字木架,通过用四根竖棍把对应的顶端分别连接起来,就变成了双层架构的护带子。
护带子的具体做法,就是把用木材做成长一尺半到一尺八、宽和厚都有一寸半左右的方木板,在每根方木板的中间部分要开凿出对应的能相互咬合的榫卯,方木板的顶端要开出一个竖的榫头,再做成长六寸左右、厚和宽也在一寸半的方木板,这样的短木板要凿出卯眼,卯眼与榫头一样也要竖的,确保对应且大小一致。如果是单层护带子,长木板四根,短木板四根,即可;如果是双层护带子,长木板八根,短木板四根,就成。但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单层还是双层护带子,它们垂直交叉的中心,要凿成一个手指粗的竖圆眼,便于穿在圆铁棍或圆钢条上,还要在其中一根长条木板的一段中间凿一个圆眼儿,便于安个手摇把子。如此,就可以开始把线纺成线把子的工作了。
纺成的线穗子都是中间粗、两头尖的红薯状的线坨子,中间是纺线时掌的秫裤子,空心的,所以在用护带子纺线把子时,需要弄一块厚木板,揳一根钉子,钉子上插一根筷子或秫秆莛子或细木棍,把线穗子套上去,等于固定住线穗子。有的直接在厚木板上固定一根筷子似的铁棍,还有的用泥巴做成的梯形四方台子,上面插一根筷子,这些都是为了固定线穗子。
护带子要固定在长条板凳上或什么架子上,所谓固定就是用麻绳或铁条把钢筋圆棍儿绑死系牢,再把护带子穿在钢筋上,就可以摇动旋转了。
纺的时候,先把线穗子的线头儿找到,拉出拉长,在护带子一根竖木板上缠两圈或系个活鼻儿,就可以顺时针摇动护带子,开始纺了。一根线穗子上的线纺完,对于护带子上的线还很稀少,线带子不成型,就得继续接继续纺,两个或三个线穗子纺完,护带子上的线带子就成型了,成了一把能握住的线把子。此时,就得卸下来,用线头扎死系牢,便于下一步浆线或染线操作。
有了护带子,线穗子上的线在成为布匹的过程中又近了一步。简单而又实用的护带子便成了棉布纺织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织布机
织布机是中国人用来织布织锦的木制机械。
织布机,又叫脚踏织布机,也有叫投梭机。这种脚踏式织布机是元代的*道婆发明的,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这种织布机主要由机床、机头、卡尺、综(音zeng)架、布综子、踏板、机杼框、竹筘(音kou)、梭子、动力臂、卷轴、卡尺、座板等部分构成。
机床,俗称织布机架子,不过它的形状也就像民间家用睡觉的床,故此称为机床比较贴切,后来工业企业中的机床名称是否从此而来,值得思考。一般情况下,织布机长五尺二三,宽二尺七,高五尺二,这个高包括综架的高度,机床的四根腿和床帮都要四寸到五寸宽、一寸半到二寸厚的木料,撑子也要在一寸半到二寸宽厚的方木板。织布机放机头的一端为后,织手坐的一端为前。后面的机床腿比前面的腿高出一截,后腿高在二尺半至三尺,有两道撑子,一道在下、一道在中,顶端没有撑子,两根高腿的顶端都开有半圆的凹槽,便于放置机头,居中的那道撑子为的是缠绕经线,把经线挣紧。前面的机床腿比后腿更低,撑子也更贴近地面,这就决定了整个机床是后高前低、带有俯仰角度的。前腿的两根撑子,一个贴近地面一个在半截腰,顶端虽没有撑子但有凸起的腿榫头。
机头,有的叫线柱子,平舆人叫线滚子。它是一个较粗的木圆柱,两头都安装有六根长短宽厚一样的木板(有叫翅林子的),两头是对称的,它的作用就是缠放经线。在织的过程中,需要放经线,放后再缠紧,固定住机头,不能让它滚动,这就需要卡尺了。卡尺不是尺子,而是一个长一米的木板,一端为刻有锯齿似的牙,把它固定在综架一侧的柱子内侧,织手不需要下机,伸伸手就能操作,机头收放自如,全在这个带锯齿似的卡尺。
综架是安装在机床帮上、靠近机头的一个立架。它有三根撑子,下道撑子离床帮的高度大约在半尺到八寸之间,主要还是固定和挣紧经线;中间有道撑子,在三分点处安装两根撑子,向上斜着支起两根平直后伸的吊柱;上道撑子也是在三分点上向后伸出两根吊柱,并用一根横撑子连接,然后安装两个可以活动的竹片或木板,两端都钻眼系绳,就可以吊起综框了,同时这两根吊柱也是吊起和固定机杼框的重要部位。
综又叫布综子,宽约20厘米,是穿经线并把经线分开的一个线制工具。综是用打了蜡的棉线绳子做成的,两股棉线绳子上下交叉,织布的细线就从中间穿过。轮流踏下踏板,综便分出高下,均匀穿过综的经线便被分为两层。在平舆,一架织布机上要有两个布综子(有的地方用一个,还有的地方用四个,因织物不同而定),两个都被吊在上面的架子吊柱上,它们与下面的脚踏板分别相连,随着脚踏板的交替起落而交替起落,从而为梭子穿过提供空间隧道。
踏板是一对的,分左右两边,与前后两个布综子分别相连,随着踏板的上下移动,就带动了布综子的一张一合,所以,踏板不仅是一种织布工具,还是动力工具。
机杼框,就是织布机上那个长而宽并有造型的厚木板。机杼框的造型有点鱼脊背和鱼尾的样子,根据过去上面所刻画图案是两条对头而戏的鲤鱼,就可以推测,它的外形就是根据两条鱼交颈游戏的画面而制作的。说是机杼框,因为它的中间还有个长方形的空间,是为竹筘而留的。机杼框的两端上沿都露出榫头,有的榫头上钻有眼儿,是为上面吊柱来吊机杼框准备的。机杼框的两端还要与机头前面两侧的动力臂连接固定好,上面吊着,下面支撑着,机杼框才能起到推经挤纬的巨大作用。
竹筘是织布机上的一种机件,经线从筘齿间穿过,它的作用是把纬线推到织口。竹筘是长方形的,它是由一根根极细小的竹篾编织而成,竹篾间的缝隙即眼数,与布综子的的缝隙眼数相等,为了固定这些细小的竹篾,上下是长长的手指宽的竹篾从两面对应固定,两头也是宽竹篾堵头,固定得死,想挣也挣不动,它的这种造型和大小正好与机杼框留的空白相等。
梭子是一个两头尖、两侧凸起、两面平展的船形织布工具。它的平面中间凿有一个长方体的深槽,槽内两头钻有小圆孔,圆孔上可以插入(平舆叫匣上)“巧舌”,“巧舌”就是梭子的舌头,也叫竹芯子。梭子两侧正中钻有一个通透的圆孔,把打好的纬线小线穗装在槽里面,把线头从通透的圆孔中拉出,就可以穿梭织布了。
动力臂是由两根长条方木做成的。它主要安装在机杼框两侧木撑子的中间点,之所以能够牵引并支撑机杼框,完全在于它另一端的构件。它的另一端位于综架下面,是由三根长木和两根短木通过榫卯结构组合的一个类似“曰”字的框架,一边的一根长木被两个圆卯眼或圈套固定在综架下面的撑子一侧,另一边的一根长木两头都有一个圆榫头,与两根动力臂顶端的圆卯眼对应,这样就连成一体。由于“曰”字形的木框是向后仰的,它的重力重心也处在后面,所以,当织手拉动机杼框时,它就向前来,当松开手时它就自动向后仰,这样一拉一送就产生了动力。
卷轴是被机床帮上两个六寸左右高、带有圆卯眼的短立柱固定的,其实和机头的用处一样,机头是卷经线的,卷轴是用来卷布的。二者的辊筒是相似的,也都有卡尺,不同的是,机头有六页翅子,卷轴没有,但有几个长方形卯眼,估计是故意设计的,这里的卡尺没有锯齿牙,一圈一圈地卷了布,就用卡尺插到那卯眼里,别在右侧的机床帮撑子上,卷轴与布都被卡得死死的。
座板是织手坐的地方。所坐的板子比较宽比较厚也比较长,坐的时候,把板子棚在前腿上端,被两个凸起的榫头挡住,防止下滑,这种设计便于织手来回上下机,灵活方便。
织布机上还有两个不能少的东西,一个是香油瓶子,一个是盛纬线穗子的小篮子。香油是用来给那些可以转动的圆榫头和卯眼告油的,减少木件摩擦。小篮子里放着梭线,梭线就是用纺车的纺轮把线绕在一根根梭芯上,匣在梭子里,用来织布,这就是常说的纬线。
正是上述这些构件才构成一架完整的家用脚踏式织布机。有了它,一家人的穿戴和床上用品就能基本解决了,有了它,儿女们才知道母亲的艰辛,也才懂得经天纬地的道理。
煤油灯
煤油灯是以煤油为燃料的家用灯具。
煤油灯又叫洋油灯,是电灯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但中国古代的照明,主要还是本土生产的油料,并非煤油。普通百姓家庭,平时点个豆油灯或茶油灯,过年时才点上羊油做的蜡烛;皇宫官家,平时就点蜡烛,无论室内纱灯还是门外灯笼以及仆人提的手提灯笼,都是蜡烛,而蜡烛主要原料就是石蜡和羊油,这种蜡烛对普通百姓而言是奢侈品,皇室官家才有能力享用。
煤油灯真正出现在中国,是在清末。东汉班固(公元32-92)在《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wei音委)水,可燃”。宋代沈括《梦溪笔谈》里也说“鄜、延境内有石油”。高奴县即陕西延长县,鄜(fu音富)即陕西富县,富县和延长县同属延安市,距离不远。汉朝人发现有可燃的洧水,宋朝人开始使用石油,但一直到清朝后期也没有大规模使用,更别说进入平民家了。
年波兰人发明煤油灯,清末传入中国,美观的灯具、先进的燃料、科学的燃烧方式和超过中国传统豆油灯几十倍的亮度,一下子得到中国人的喜爱。外国石油公司向中国人提供免费的煤油灯具,甚至免费供应一部分燃油,让中国人使用,目的是把煤油灯当作打开中国石油市场的敲门砖,放长线钓大鱼。从此,煤油灯在中国城乡迅速走红。因为是西方洋人卖的煤油和灯具,中国民间便叫洋油和洋油灯。
解放初期,洋油改称煤油,但老百姓一时难以改口,民间仍叫洋油。六七十年代,广大边远农村居民也开始使用起煤油灯,只不过那时煤油要按票供应,老百姓还是节约使用。为了节省煤油,也为了让孩子们读书,市场上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煤油灯,百姓自己动手做的煤油灯也长盛不衰。总结起来,当时的煤油灯大致可以分为老式灯台、医用玻璃瓶、墨水瓶、亚腰葫芦玻璃瓶和手提灯。
老式灯台是中国传统的灯具,半尺高的灯腿上面是灯台,灯台像一个凹陷的碗或碟子,添上豆油,放一根捻线,捻线头伸出灯台外边,点燃就可以照明了。这种照明方式沿袭了两千多年。
医用玻璃瓶子是那种盛药的药瓶子,铁瓶盖儿更好,没有铁盖的,就要剪一块圆铁皮,中间凿个筷子粗的圆眼儿,再用薄铁皮卷一个筷子粗的圆筒,插在那个圆眼儿里,搓好的棉线穿过铁圆筒,露出头,瓶里倒入煤油,就可以点燃使用了。墨水瓶煤油灯的做法与此相同。这种自做的玻璃瓶子的煤油灯,家用或学生用都可以,就是亮度不够,但在那个拮据的生活状态下,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煤油灯,也是个奢望。
亚腰葫芦玻璃瓶煤油灯,就是我们常说的罩子灯。罩子灯由亚腰葫芦玻璃瓶、灯头、灯罩三部分组成,亚腰葫芦玻璃瓶是主体,它的底座是个往上内陷的圆座,中间是较细的腰部,上端是圆葫芦形的瓶子,这是盛油的地方,也是灯头安装的基础;灯头是由一个蛤蟆嘴的圆铁壳、灯芯、灯芯柱、旋转齿轮和旋钮等部分组成,这些都搭建在一个可以拧丝上劲的铁盖上,需要拧在玻璃瓶口处,灯头就算固定了;灯罩是玻璃的,中间是个圆球两头都是圆筒,一头口大一头口小,口大的圆筒较短,口小的圆筒较长,点灯后要把灯罩安放进灯头上边的圆平台上,周围由三个有弹性的S形的铁片柱子来加以固定,安装和去掉都很方便。
手提灯也叫马灯,马灯是由灯座、灯头、灯架、灯罩、固定灯罩的莲花铁架、顶盖和灯袢组成。灯座和灯架是一体的,灯座就是一个圆的油箱,像倒置的碗,中间顶点那儿是安装灯头的地方,灯头也是个蛤蟆嘴,也是有灯芯、灯芯柱、齿轮、旋钮构成,旋钮的一侧是添油口,油口上有个螺丝盖儿,封闭很严;灯架有两根侧柱,处在中间对称的两侧,为了给玻璃罩留下空间,所以侧柱往外伸得宽,远远超过底座的宽度,从底座到灯架顶端的高度一般有19厘米的,也有24厘米的。固定灯罩的莲花铁架是固定在灯架两侧的侧柱内侧的,莲花铁架的下端是一个圆圈,与玻璃罩下口一般大,这个圆圈的两侧各有一个铁钩,分别固定在灯架内侧柱上,在一侧有一个扳手似的铁把儿,能使莲花铁架上下升降,这就为点灯熄灯和密封灯罩提供了方便。灯罩是个下端略粗的圆柱形,根据灯架的高度,灯罩的大小不一,灯罩的大小与莲花铁架得匹配一致。顶盖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可以上下活动,像一个大的瓶盖儿,正好盖住灯罩的上口,严丝合缝;上部分位于灯架的顶端,像房子上的天窗,也像烟囱的顶口,它留有三到四个椭圆形窗口,能快速排出灯罩内燃烧的烟气。灯袢又叫提手,它是一根较粗一点儿的铁条或钢条捏成的,两头是两个圆钩,分别固定在灯柱两肩的圆鼻儿上,提取十分方便。红*长征中有马灯的身影,小时候在生产队里见过马灯,可见马灯对于革命和建设多么重要。
随着电灯的出现,煤油灯逐渐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退出,直至消失。但母亲在豆大的灯光下做针线活的身影,年幼时在母亲的陪伴下昏暗的灯光中做作业的场景,小学时端着墨水瓶油灯上早自习的画面,上中学时使用罩子灯加班夜读的情景,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
汽灯
汽灯是一种燃烧气体照明的灯。
汽灯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年,奥地利化学家奥尔.冯发现,如果在一个圆筒形网罩里加入少量稀土元素硝酸铈和硝酸钍,能使瓦斯灯焰发出耀眼的白光。德国化学家阿吴爱尔根据这一发现,发明了一种新式的煤气灯,就是给原来的煤气灯的灯头上加了一个纱罩。℃的高温,一下子把煤气灯的亮度增加了一百倍。年,美国人科尔曼改进旧式马灯,研制出更加明亮的汽灯。这种灯装上煤油或石蜡油后,向底座的油壶打气,产生压力,煤油从灯嘴外喷出,汽灯没有灯芯,能发出明亮光辉的奥秘在于灯罩,亚麻编织的网袋纱罩,使用硝酸钍溶液浸泡工艺制成,遇到高温后纱罩会发出耀眼的白光。
汽灯包括灯顶、玻璃罩、纱罩、气罐转换头、气罐、灯帽、收藏盒几部分。上部为灯顶,顶盖之下是四个大的天窗,便于排出烟气,天窗之下是一圈细小的竖眼儿,也起到排烟的作用;中间是灯嘴、纱罩和玻璃罩,纱罩一般为石棉网,套在灯嘴上,系牢;下部为灯座,也是油罐,它跟气罐是连接的,内装煤油。灯座上有打气管子,打进空气,把煤油从一组小孔中压出,喷成雾状小油滴,化为蒸汽,跟空气均匀混合后燃烧,使纱罩发出炽热光亮。
汽灯和马灯外形结构大致相同,但工作原理不同。一是燃烧发光的东西不同,马灯是靠灯芯发光,灯芯是棉线织成的,在煤油中浸透后,可以自己吸收自己传输油料,而汽灯靠的是纱罩发光,纱罩是石棉做的,套在汽灯灯嘴上,喷嘴里油供应上,点火就能发出白亮亮的光;二是输送燃料的方式不同,由于燃烧发光的东西不同,所以燃料输送的方式也不同,马灯靠灯芯自我吸引自我传输,而汽灯需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通过气压,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把纱罩喷湿,借此输送燃料;三是光照方式不同,马灯的光照是四散的,发的是红光,没有遮光的物件,而汽灯上部有一个草帽檐一样的遮光罩,汽灯因为汽化燃烧,映照出的光是白晃晃的,亮度非常高;四是使用简便程度不同,马灯添满油点亮,不用管它,而汽灯需要在半截腰里再给它打打气,不然油上不来,它也就不亮,这似乎是个麻烦,但人们为了追求光明,仍不厌其烦地使用它。
汽灯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亮的灯具,方圆二三十米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公社宣传队到各大队演出,舞台上就挂两盏汽灯,照得全场亮如白昼,脸黑的也变白了。后来,大队宣传队也有了汽灯,到各村演出更为方便了。演出之前,剧务人员给汽灯打气、挂灯,就得一阵子,点亮后能支持到演出结束,让人惊叹它咋那么亮!
大队和生产队有了汽灯后,夜里开会或学习,都会把汽灯点亮,特别是生产队,大人开会,小孩子们在汽灯底下来回追逐,让会场不得安静,惹得队长厉声喝道,谁家的孩子,弄回去。有了汽灯,麦季打场,生产队夜里起场垛垛,便有了捞摸,人们不会因为看不着而碰伤,而且进度也快许多。
没有电灯的时候,或有电后电压不稳定电灯像*火的时候,学校办公室教室里的汽灯就大放光彩。一开始是学校给老师办公室配备一盏汽灯,后来给毕业班配备,再后来每个班都配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因为班里安装有灯泡,学校就不再管汽灯这事儿,谁的班需要谁想办法,班主任就用班务费购买汽灯、煤油和零配件,班主任和一部分学生都学会了添油、打气、系纱罩、安玻璃罩、掌灯盖和一些简单的修理技术,每天上早晚自习,这项事情成了必做的功课,也成了班里一件不可或缺的大事儿。由于变压器负荷重,停电时有发生,教室里用汽灯照明,断断续续持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
年前后,国家电网改造工程实施,用电才变得正常。也是从那个时候,汽灯在乡下及学校才算失去用处。但无论如何,不能否认的是,汽灯在中国农村学校教室里发挥的作用,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发明者。
电灯
电灯是用电点亮的灯。
电灯是人类追求光明而进行科学探索的产物。年9月,爱迪生在31岁时开始研究电灯,在别人研究发明的基础上,他想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电灯,在财团的资助下,他从白热灯着手实验。他先是用木材炭丝,接着用白金、钡、钛、锢等金属丝,然后用棉纱炭丝,连马鬃、人发、胡子都用来实验,经过上千次失败,最后用碳化的竹丝才实验成功,这种竹丝灯泡能连续不断地亮个小时,这一年是年。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代替碳化竹丝,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极大提高,这种灯就是白炽灯,一直沿用到今天。
钨丝白炽灯发明后不久,年荧光灯诞生。荧光灯也叫日光灯,实际是一种低压汞灯,是利用低气压的汞蒸气在通电后释放紫外线,从而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的原理发光,因此它是低气压弧光放电光源。与电灯泡不同的是,荧光管以玻璃制造,两端装有插口以连接电源及固定荧光管的位置,荧光管必须设有镇流器,与启动器配合产生让气体发生电离的瞬间高压。我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使用的电棒(直管形荧光灯)、环形荧光灯、单端紧凑型节能荧光灯(家用节能灯),都是日光灯。
年白光LED灯诞生,标志着继白热灯照明年以来的第二次革命。LED灯是发光的二极管,能发光的半导体芯片,用银胶或白胶固化到支架上,用银线或金线连接芯片和电路板,四周用环氧树脂密封,安装外壳,既保护内部芯片,又极具抗震性能。正是这一优势,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问世以后,科学研究从没停步,从发红光到发*光和橙光,从发绿光蓝光到发白光,从科研性到装饰性再到实用性,一步步走进家庭生活。LED灯的好处在于,能耗仅为白炽灯的十分之一,节能灯的四分之一,寿命长达十万小时以上,亮度高,不怕震动,绿色环保,无紫外线、无辐射,通用标准灯头,简便易操作。LED灯已经成为新的照明趋势。
电灯给我们照明的同时,也是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庙湾公社余楼大队盖了三间瓦房,安装了一套发电机组,那电机足足占了一间半房子,发出来的电够千把人的村庄使用。当每家堂屋里的灯泡一起亮的时候,社员不仅是喜悦,更是惊奇,小小玻璃葫芦圆球咋就会亮呢?
有一个故事,讲一位老汉进城走亲戚,城里人照明点电灯,做饭烧的是蜂窝煤。他想吸烟,找不到火柴,看到灯泡那么亮,又是红火,便嘴里噙着烟伸着去引,见搁着玻璃,便把玻璃敲碎去引,结果灯泡烂了,灯灭了,他也差点中电。还是亲戚赶来解了围。这事就成为一个笑话流传下来。
八十年代末,农村开始安装电线,一家一户才用上电灯。那时候就配备了电工,具体维修和收费,但电工为了省事儿,按一个灯泡一个月交多少钱包月消费,瓦数小的一月多少钱,大的一月多少钱,明码标价,农户按时交钱,谁偷电,电工就会把线给你掐了。那时候,为了省钱,有的堂屋只安一个灯泡,灶屋有的不安。
年前后,国家电网改造后,农村电网才架起电线杆子和变压器,农户用电才稳定正常。这个时候不光用灯泡,电棒节能灯都用。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府采取“家电下乡”*策,农民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机动三轮车农用汽车等,都有补助,大量商品进入农村,中国轻易化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家电销售难问题。而与此匹配的,还有照明设备,农户房屋开始像城市一样搞装修,照明设备是一项重要内容,什么吊灯壁灯射灯床头灯装饰灯,都走进了农户家庭。
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农村建筑大多变成了小楼别墅,装修豪华,照明灯具等基础设施与城市居民可以媲美。各种各样款式新颖的灯具既美观又节能,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城乡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证明。
(图为作者梁宏宇先生)
梁宏宇,网名红雨,现供职于平舆县委农办。市作协会员,著有《庙湾纪事》《阳城记忆》《杨埠印象》《舆之车》《话说平舆》《龙王庙故事》《我的老师》《秋之韵》《玉皇庙故事》《红雨话变迁》《厚重李屯》《平舆民俗实录》等乡土文化系列和部分诗歌作品,发表于国内纸刊或网络。
读梁宏宇民俗散文
《汽灯》有感(新韵)
□郑健
大作拜读忽有忆,那年那月那灯宵。
男班值守神情注,女组轮流心气高。
鼻孔黑黢如蹭炭,喉咙火辣似吞椒。
半生半世尤怀念,学海扬帆争弄潮。
——/11/2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