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红尘智者张丙辰荐读荐转
TUhjnbcbe - 2021/2/3 10:27:00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82.html

 总第期 


  我常常在想,他身上肯定有某种磁性,一经接触,便被吸引。


  与老赵第一次见面,是在我一个同学的追悼会上。我这位大学同窗时运不济,五十来岁却得了顽症,卧床两年后不治而亡。去世的第二天我匆匆赶到*河滩区逝者的老家,因为有同窗多年的特殊交情,不能像其他吊唁者那样,三鞠躬之后便匆匆离去,就留在现场和家属多说了一会儿话。看见一个壮年人,很干练的样子,领着几个人忙来忙去,把纷乱的杂务拾掇得井井有条。


  家属向我介绍,这个人姓赵,是逝者在高中教过的学生。城西岭区人,现在省城做生意,因为在郑州定居多年,除了过春节,平时不回来。他知道老师去世的消息后,特意从郑州赶来,召集了班里的同学,一起为老师送行。


  家属指着窗台下半堵墙一般垒起的瓶装水和茶几上堆放的烟酒,说这些都是他刚刚送来的。话语中满是感激。办这类事头绪繁杂,主家人心惶惶,很难想得周全,多亏了这个学生跑前跑后张罗。


  一个20多年前的高中学生,因老师去世专程从省城赶来,还主动把必需的酒水、茶烟准备齐全,这已经不仅仅是花钱的问题了。如此有情有义的学生在当下实在不多。出于对他的好感,我就趁机和他聊了一会儿,以逝者同学的名义,对他的操劳表示感谢。


  他很健谈,但却不是夸夸其谈那一种,而是本色家常,入情入理。他说,农村办白事,对主家来说事比天大。尤其这类事突然降临,没经过,没办过,往往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这时候最需要有人来帮忙梳理。亲朋故旧,左邻右舍,来吊唁的大多是为了尽自己的礼数,几百块钱,两丈白布,由执事人喊着,在灵前鞠上三躬,说几句安慰的话,这些都是场面活。但具体的啰唆事却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小门小户人家,杂七杂八的琐事往往没有人操心。


  这番高论让我吃惊。想想自己经历过的许多事确实如此,甚至于自己此番前来也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一种程式,并未怀有相助的意思。我觉得他见识过人,而且表意准确,便提议双方留了电话,在手机上存下了他的名字。这种提议更多是出于尊敬和礼貌,并没有进一步深化交往的动机和奢望。


  认识了老赵之后,才明白自己孤陋寡闻。老赵其实是一个真正的社会贤达,在社会各界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好人缘。有**机关的在职干部,也有经营项目相同的业内同行;有推车挑担的贩夫走卒,也有寻常巷陌的茶坊酒肆。和他交情深厚的人,高,高得让人吃惊;低,低得让人怀疑。


  忧乐不同,众口难调。但对老赵却是清一色的好评如潮。说他急公好义,一身正气;说他茬口很硬,胆识过人;说他处事得体,有板有眼;说他鉴貌辨色,立判忠奸……总之,见多识广,料事如神,待人厚道,人缘极好。这种普遍的赞誉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但内心还是有点将信将疑:大家无非逢人说项,未必真的会有那么好吧?


  那年秋天,我从姜堰参加一个专门会议回来。火车晚点,预计到达郑州站将近晚上9点,原来设想在站内快捷换乘到焦作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同行的有三个人,次日还必须参加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向谁求助?大家都是在学校工作的教师,省城又没有其他过硬的关系,有关系也未必有这条件,有条件人家未必十分情愿。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可能在郑州住下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贸然拨通老赵的电话。连打两次,电话开着,但总是没人接。我灰心到了极点:正是周末,人家好不容易歇个礼拜天,这么晚打电话,肯定不讨人喜欢。不愿接电话,自是情理之中。


  然而,就在刷卡出站的过程中,老赵电话打了过来。先向我道歉,说聚了几个朋友在家里打麻将。他手气不错,忘乎所以,误了刚才的电话。

我更觉得扫了人家的兴头,求助的话实在难以启齿。老赵电话中听出了我在为难,提高了嗓门,再三追问这么晚一定有什么事找他。只要他能帮上忙,尽管开口。


  百思无计,我只好把目前的困境简略地说了一遍。老赵马上明白了。

“你先别出站,外面太冷。我现在就出发,快到时给你打电话。”


  不等我说感谢的话,他已经把电话挂断。


  那天晚上他接上我们三个人,直接拉到了那家有名的烩面馆。吃了饭,然后派小张师傅开车把我们送往焦作,他自己打车回家。我们千恩万谢,他摆摆手,爽朗地大笑:“这算什么事儿啊?老乡出门在外有难处,我咋能装聋作哑?!”


  返回焦作途中,我一直在琢磨这句话,“咋能装聋作哑?”难道不能吗?装聋作哑不是随处可见吗?你可以说喝多了,你可以说不小心电话调了静音,你更可以什么也不说反正就不接;即使误接了,你也可以借口在北京、上海和其他很远的城市出差,想躲事的适用招数太多了。退一步说,即便你乐意送他们到焦作,烩面馆那顿饭总是可以省略的吧?


  这件事之后,和老赵的交往多了起来。尤其是在我退休之后,他只要到焦作,多数情况下总要见见面、喝喝茶、聊聊天。后来竟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目。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周五下午,在龙源湖畔的一家茶馆里,开辟了我们交谈的专门时空。偏西的太阳从梧桐树的枝叶里照进窗户,茶烟袅袅,氤氲着淡淡的水汽,沁沁茶香便有了些许禅意。


  在这无人打扰的清净世界,我们涉及的话题很多,有时*、经济,有就业、生意,有房地产、子女教育,有人际关系、为官之道,等等,每次会选一个主题深入展开。他对所有的话题都有自己的深刻见解,熟悉的地方方言如涓涓溪流,处处滴淌着人生的智慧。他读孔孟,也读老庄,但他的高明处不在引经据典,而在阐发幽思,见解独到。


  我十分惊奇,我也是比较喜欢读书学习的人,但自己无非是从媒体报道中接通了源头,并无新解。但老赵却能三言两语,直抵本质,用通俗的语言和现实举例让人心服口服。我与他交往已久,并不见他多读这类书刊,他这种信息、认识和见解从何而来?


  有一次,我把这种疑问向一位老领导求证。那位老领导沉思一会儿,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让我久久难忘:老赵是思想的策源地,而你是文字的搬运工。


  交往时间长了,我对老赵的身世和经历有了大致了解。他家在西部岭区,因为姊妹多,负担重,家境相对困难。高中毕业后,便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聪明的智商无论何时都掩隐不住,他是商品经济意识觉醒最早的农村青年之一。辍学之后,借钱买了一部手扶拖拉机,往县纸厂和洛阳吉利区送麦草,为了多拉一趟,多挣几元钱,常常起五更搭*昏。一来二去,竟和几家纸厂混得很熟,乡*府纸箱厂就把他请来跑业务。他如鱼得水,大展才干,开拓大西北,足迹远及甘肃、宁夏、青海、*,为这一家半死不活的乡办企业建立起销售网络,企业柳暗花明,重现生机。


  年8月,我和几个朋友自驾漫游大西北,老赵让我记下了几个名字和联系电话——说这是他20年前在乡镇企业做供销时结交的朋友,他们一定会尽力提供方便。


  我心里嘀咕,20年了,多少交情由浓转淡,多少往事化作云烟,生意场中,人走茶凉,当年交情再好也难免时过境迁。但当我所到之处,在远接近送中切实感受大西北汉子火一般的热情时,我对老赵这经久不衰的职场情分又一次迷惑不解。


  那一晚,酒至微醺,星月皎洁,在西宁饭店门前的湟水河桥上,我斜倚桥栏,忍不住向东道主庆丰先生提出质疑:20年过去了,甚至多年都未曾见面,为什么对老赵还会有这样的交情?


  庆丰先生笑了笑说,西北人重情义,大家都记着他的好。停了一会儿,庆丰先生意味深长地说:“厚道厚道,厚积才能成道。明知吃亏,从不计较,老赵算个得道高人啊!”


  和老赵的周五茶叙,对我来说,称得上高质量的人生讲座,每次都能使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老赵算得上有钱人,但他却没沾染财大气粗的毛病。他对那些挥发着腥臊气息的场所深恶痛绝,兴致来了,约几个朋友吃饭,最常去的是焦东路“手擀面馆”,照样吃得欢天喜地。交往多年,他是十分另类的生意人:轻松惬意,不卑不亢,从未见他心神不宁,焦头烂额。生意做到这个份上,简直成逍遥神仙了!


  前年,老赵的大儿子新婚之喜。因为郑州熟人太多,怕动静太大,他不想在省城大操大办,特意安排在老家县城里的一家饭店。承蒙老赵看得起,让我出面做证婚人。他再三嘱咐:绝不要泄露信息给任何熟人!那一天,我准时赶到饭店,婚礼即将开始。大厅中全都是双方的亲眷,倒也济济一堂,喜气洋洋。


  突然,婚庆公司的主持人激动地呼喊:“下面,请大家热烈鼓掌,欢迎著名主持人白燕升上场!”


  白燕升?报错了吧!那可是鼎鼎大名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怎么可能在这小小县城抛头露面?热闹的大厅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怀疑主持人报错了姓名。当风度翩翩的白燕升在台上灯光映照下亮相的一刹那,大家才确认无误,大厅骤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白燕升接过话筒,再爆猛料:“婚礼进行第一项,请北师大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教授向新人赠书!”


  所有的宾客完全被惊呆了!这个*河岸边的小县城,竟因为这场朴素的婚礼迎来了两位特殊的贵宾。满面喜气的于丹站在台子中央,把自己的两套新书赠送给新郎、新娘,并当场献上自己的祝福词。所有的嘉宾都记住了最后的结束语:


  “赵大哥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他丰富的人生智慧让我由衷敬佩。今天是赵府大公子的新婚之喜,我再忙也要参加,向新人祝福!但我现在就必须返回,晚上在北京还有重要活动。我走之前在这里郑重表态,小儿子的婚礼我也一定还会来!”


  多年交往,我对老赵有了更多的了解,却很难找出一个恰当的词语形容他。亲友们到省会就医,他安排得妥妥帖帖;乡邻们受了冤屈,会找他申张正义;熟人买房要交首付,只要求借总不会落空;甚至有人惹上麻烦,也想让他出头讲情。送往迎来、家长里短,处处带着人间烟火气。明明身在最深的红尘里,他却能步伐不乱,顾答从容,实在让那些??喝着看破红尘、遁迹山林的达人名士相形见绌。(本文配图摄影均来自《河南思客》资料图片库)

本篇审稿廉璟霞组版易涛

实习生赵梦琦师海波

作者简介


  张丙辰,笔名阿丙,作家、诗人、教育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焦作市诗词学会会长。河南省杂文学会会长。历任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温县县委副书记、焦作城市管理局局长,焦作市教育局局长,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校长、*委书记。


  出版有杂文集《阿丙杂文》《聚蚊录》《无章集》《锦上添足》《凭栏》《三余阁拟古》等书。年,其散文作品《缘》一文被收录进国家规划中职统编语文教材,成为当代文学的唯一入选者。


  郑州大学校外导师、《河南思客》首席作家。

本文作者张丙辰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
  感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尘智者张丙辰荐读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