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出彩鹰城圆梦小
TUhjnbcbe - 2021/3/22 16:06: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皮肤病医院是哪家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418/4611058.html

《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

特别报道荟萃(四)

以下为“8月18日至8月21日”期间

报纸版面高清图和详细报道

(点击图片可阅读相关报道)

娱乐头条

8月18日

李明现:种下绿芦笋奔向小康路□本报记者范丽萍文/图李明现(右)在合作社种植基地向扶贫人员介绍绿芦笋生长情况近日,在郏县冢头镇北三郎庙村的青阳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58岁的李明现在查看绿芦笋墒情和苗情。他说:“绿芦笋属于耐旱植物,如果照顾得好,亩产可以达到公斤以上,再加上有市场、有订单,大伙儿的收入也高。”北三郎庙村位于郏县县城东北方向15公里处,有耕地亩,以前村民一直种的是小麦、大豆、玉米等,但收益不好。年下半年,李明现从外地回村带领大家种植绿芦笋,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村民实施统一供种、施肥、收购,然后再由山东收购商二次加工出口到韩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从外出打工到回村耕耘李明现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20多岁到深圳打工,48岁回村搞种植,这中间经历了不少心酸与困难。“我算是我们村第一批出去打工的人,当时在深圳火车站行包房当货车司机,每天替往来的旅客运送行李,一年才回一次家。”他说,农村人挣钱不容易,手里有了钱赶快寄回家,毕竟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是最想家的时候。在深圳干了许多年,原本他有机会留在当地,但后来考虑到家庭,他毅然决然地回来了。年回村以后,正赶上村里发展经济,而且已经有人到山东考察了绿芦笋种植项目。刚开始,村民都有疑虑,不敢贸然行动。李明现便和一少部分村民带头种植了近亩。“开始特别难,为了连片种植,不停地跟村民交涉、沟通,有的一家都能去二三十趟。”有一位60多岁的老农户,愿意种绿芦笋,但是家里缺人,李明现就找人种。还有一位村民,把土地承包给李明现后见到收益了,硬是把土地要回去自己种。“其实,对于村民的任何想法和做法,我都能理解。因为农民种地不容易,也都是指着地过日子的。”李明现说,原先他有20多亩承包地,现在只剩几亩了。这几年绿芦笋种植成功后,给村民真真切切地带来了收益,有劳动力的家庭自然不愿意对外承包,有地的都自己种了。|从一点一滴到助力脱贫李明现清楚地记得,年4月合作社第一批新芦笋收割,涉及户村民,亩产量达到公斤,直接收益25万元。据冢头镇扶贫主管马千里介绍,年,该村成立青阳芦笋蔬菜种植合作社,年又被省农业厅评为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北三郎庙村以前最多时绿芦笋种了1亩,今年该村种植的绿芦笋也有八九百亩。附近的王寨村、高庄村等村的村民也纷纷加入,目前全镇种植超过亩,并带动了众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绿芦笋一年收割两次,春季两个月,夏季一个半月。只要开始收割,中间一天都不能停,哪怕是刮风下大雨。”李明现说,因为供给山东收购商的绿芦笋有严格要求:直径要在0.8厘米以上,长度要在19厘米以下,还不能有散头和空心。夏天天热雨水多,绿芦笋长得非常快,如果今天不割,明天就可能长过头了。如今,在合作社务工的人员有二三十名,都是本村或邻村的闲散劳动力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人每月工资1-元不等。“这几天,我正在地里忙着除草、打药、追肥,等这些忙完了,我再出门找个活儿干。”该村村民徐占伟说,年以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后来通过种植绿芦笋,不仅实现了脱贫,还能在农闲的时候打点零工补贴家用。“现在我种了三四亩绿芦笋,行情好的时候,一亩地能收入七八千元。另外,合作社实行统一收购的*策,村民不愁销路,不出村就能拿到钱,真是不错。”------------------------------------王海民:靠着中草药过上甜日子□本报记者牛超/文禹舸/图王海民的妻子田玉凤(右)和村民一起查看决明子的生长状况8月7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记者一行走在舞钢市尹集镇姬庄村旁的田间小路上,不久,就望见一片“绿色的海洋”;走近,发现其间点缀着众多星星点点的*色小花。“这是决明子,目前正是开花期。”王海民的妻子田玉凤说。决明子是一种中药,后因不少商家将决明子当作“挖沙材料”供孩子玩耍而被人们熟知。在姬庄村,王海民和田玉凤夫妇因种植决明子、夏枯草等中草药名扬全村,种植面积有多亩。|返乡种木耳,成了带头人王海民今年50岁。据其介绍,姬庄村周边都是山,土地相对贫瘠,人均耕地不足一亩。高中毕业后,王海民在家务农,“就种一些常规作物,忙一季也就能维持个温饱。”年,不甘心的王海民去湖北等地考察,回家后决定种木耳。“一亩地能放0棒木耳,家里当时有不足4亩地,总共放了近两万棒木耳。”王海民说,当年,木耳的市场行情非常好,每到收获的时候都有人上门收,所以也不用考虑销售的问题。“当年,除去各个开销,净收入五六万元。”见木耳收益好,村里不少村民也都开始种植,遇到问题还总是找王海民请教。然而,种木耳的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行情开始走低。王海民便动了“转行”的心思。年,一位朋友转让种香菇的设备。王海民和妻子商量后,租下设备,并承包了十几亩地,开始种植香菇。“不论是种木耳,还是种香菇,都需要催芽、养菌,而且一块地不能长时间种单一作物,容易产生杂菌。”田玉凤说,有一年,他们种了几十亩香菇,结果一大部分都没有催芽成功,“损失特别惨。”|成立合作社,种植中草药姬庄村地处山区,空气好,水也多,山里长有夏枯草、决明子等草药,周边还有中草药种植基地,可以说种植中草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年,王海明和朋友一起成立了富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种植中草药。当年,他们种了近30亩的夏枯草,一亩地纯收入有0多元。去年,王海明又流转了多亩地,除了种植夏枯草外,还种了决明子、苦参、瓜蒌等。当天,在他的瓜蒌基地,一个个碗口大小、外形酷似西瓜的瓜蒌吊在架子上,很是好看。80多亩的决明子正值花期,一片片长势旺盛。“决明子抗倒伏又抗旱,沙土、黏土均可种植,最大的保障是收割后直接有厂家回收,每亩收入比传统农作物能多收入四五百元。”田玉凤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为了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田玉凤和王海民优先雇用家庭清贫又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如今,在合作社帮工的贫困户有30多户。姬庄村村民阮青发今年55岁,因为种种原因,家里的5亩地一直荒着。后来,他将土地流转给了王海民,每亩地每年租金元。“以前荒着,啥也没有,流转出去至少每年有两三千元的进账。”阮青发说。村民那朵的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留下她和孩子相依为命,生活清贫。如今,那朵来到合作社做帮工,每天收入60元。“在这干活不仅能挣钱,还离家近,能照顾孩子。”那朵说。对于以后,王海民说,“下一步打算再流转些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8月19日

罗富辉:葡萄园挂满“金串串”□本报记者牛超/文禹舸/图村民甄选葡萄准备装箱千米长廊美轮美奂,葡萄园里硕果累累,一串串带着白色纸袋的葡萄,沉甸甸地挂满枝丫。打开纸袋,葡萄颗粒饱满,色泽诱人。8月7日,在舞钢市尹集镇蔡庄村的誉森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内,于俊美、周小征等人正忙着将采摘好的葡萄装箱;合作社大门外停着好几辆车,都在等着采摘或购买葡萄。于俊美和周小征是驻马店市西平县人。据两人介绍,这里的葡萄很有名,每年葡萄成熟时她们都会前来打工,“一天60元钱”。

回乡打造葡萄园种出甜蜜好“钱”景罗富辉是尹集镇蔡庄村村民,颇有经济头脑的他很早就走出家门闯生活了,曾做过餐饮、贩过木材等。当手中有了一定积蓄后,罗富辉便有了回村发展的想法。7年,罗富辉回到村里,经过考察,决定大规模种植葡萄。当年,在村里的协调下,他流转了亩土地,每亩以斤(1斤=克)小麦的价格出租金。平整土地、搭架子、引进品种葡萄,经过两年的摸索和发展,葡萄园渐成规模。年,罗富辉成立了誉森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前前后后流转土地1余亩,其中葡萄的种植面积有多亩。如今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合作社内人来人往,有忙碌的采摘工人,也有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胡永飞来自驻马店西平县,当天,他和朋友两人开车来到这里,领了一把剪刀、一个箩筐后开始采摘。“看着都特别好,尝尝也很甜。”胡永飞说,他是听说这里的葡萄好吃,专门前来采摘的。“现在种植的葡萄有8个品种,远销山西等地。从7月份成熟开始,葡萄采摘可以一直持续到10月份。每天最少采摘0斤,最多时一天要用工人。”罗富辉说。

农业休闲风景区游客采摘观光乐罗富辉介绍,除了葡萄,园区还种有冬枣、桃、梨、樱桃、桑葚、蓝莓等时令水果,以及鲁冰花、杜鹃花、郁金香等观赏花卉百余亩,可以说是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去年还曾举办了“鲁冰花节”。如今,百亩百日菊花开正盛,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走近网红桥园区,就能听到动感的音乐和游客的嬉戏打闹声。只见游客三五成群,摆阵水战,消解清凉夏日。这里俨然成为集住宿、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特色葡萄旅游风景区。合作社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还积极吸纳周边闲余劳动力就业,帮扶乡亲脱贫。合作社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建立帮扶档案,为他们提供务工岗位,并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其掌握一到两门农业种植技术,实现产业脱贫。赵满仓今年91岁,将自家的两亩多地流转给了罗富辉,不仅每年有稳定的地租收入,还能享受“入股分红”,每季度可以分得一定的红利,“我也干不动,地荒着一分钱也没有,给他们种,一年也有好几千块的收入”。尹荣见是蔡庄村的贫困户,将土地流转后,他在合作社务工,“一天70块,离家也近”。据蔡庄村*支部书记徐振广介绍,该合作社成立后,提供就业岗位多个,吸纳贫困户52户,现在园区有就业农民工人。合作社还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为18户贫困户提供优质葡萄苗和技术,帮助他们脱贫。-------------------------------匡长*:小香菇催开“幸福花”□本报记者胡耀华文/图匡长*在检查刚制作出来的香菇菌棒8月6日,立秋前一天,热得让人冒汗。而在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河畔的厂房内,气温只有21℃,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工人们围坐在流水线旁,分别掌管着香菇菌棒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这里是生产区,专门制作香菇菌棒;那边是灭菌区,再前边是养菌区和出菇区;再往西边,是新建的香菇交易市场……”鲁山县九九乡情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匡长*说。

奔波商海多年后返乡种植小香菇匡长*家住鲁山县观音寺乡孤山村。年,17岁的他只身赶往*创业,在一家旅馆认识了大他20多岁的一名洛阳商人。洛阳商人的姓名匡长*至今未知,当时匡长*兜内只剩下几块钱,便跟着对方上街卖菜。出摊儿第一天挣了20元钱,除下吃喝,洛阳商人给了他2.5元。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两人搬出旅馆租房居住,到了年底,匡长*已积攒近千元。其间,匡长*学会了经营理念。年起,他开始独自打拼,从摆地摊到蔬菜批发,再到开办服装店、香菇购销,一直奔波在商海中。在收购香菇过程中,匡长*认识了瓦屋镇土桥村的香菇种植户焦禄方。焦禄方当时已连续种植了10多年香菇,但因缺乏销售渠道,种植规模并不大。年,因连降大雨,香菇收购商都暂停收购。但匡长*没有退缩,硬是将所有香菇买了下来,却赔款10余万元。焦禄方觉得匡长*重情义,便建议匡长*在瓦屋镇种植香菇,他负责提供技术。瓦屋镇土桥村村委会主任于彦也找到匡长*,说海关总署援建该村的草莓大棚还剩34座闲置着,建议他租下种植香菇,既能将大棚合理利用,又能带动群众致富。匡长*被说动了,决定返乡创业,每年给村里缴纳20万元租金,与焦禄方等人合伙租下这些大棚,注册成立了鲁山县九九乡情农业有限公司。年底,制种、养菌、管理、销售一条龙的食用菌企业开张了。

带动乡邻同致富创业路上荣誉多为把企业做大做强,让更多人有事干,年,匡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一边鼓励村民租棚种植,一边扩大种植规模,当年销售鲜菇0多吨。“多亏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地方*府帮助,创业之路才能一帆风顺。”匡长*说,在今年3月举办的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网络大赛上,他们公司获得优秀企业奖;在不久前举办的鲁山县首届创业创新大赛上,他们获得创业组一等奖,收到奖金10万元,他创业的劲头更足了。目前,匡长*公司的香菇大棚已发展到座,加上菌棒制作,最多时带动周边多人务工,其中包括不少贫困户,公司每年仅支付劳务费用就超过万元。“在这里干活儿全部机械化,不热也不累,每人每天都有上百元收入。”正在生产车间忙碌的村民张香说。村民匡大权年租棚种植了4万棒香菇,净赚20多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匡大权说,是匡长*帮他走上了致富路。瓦屋镇红石崖村贫困户李*伟今年也租了三个大棚,他说,根据香菇长势,净收入20万元不成问题,让他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他把香菇业做得红红火火,为俺村作出了很大贡献。”于彦说,自从村上有了香菇种植基地,每天都有村民在基地打工,仅工资全村每年就有上百万元收入。

8月20日

李俊锋:敢把泥土变成金

□本报记者孙书贤文/图

李俊锋展示唐钧作品

在郏县安良镇塔林坡村,靠着多年的打拼,李俊锋将一把泥土变成了唐钧瑰宝。他成立公司,吸纳多人就业,还先后培养出40多名唐钧烧制技艺人才。8月14日上午,走进神前传奇唐钧有限公司院内,陶瓷凳子、陶瓷桌子、陶瓷墙体艺术等以陶瓷元素为主题的设计风格,陪衬着院内红红的石榴、绽放的鲜花,让人恍如进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游园。唐钧展厅、唐钧博物馆里,五彩斑斓的唐钧产品,神秘的唐钧发源、烧制技艺等,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参观的游客叹为观止。|课余求学技术李俊锋年出生于安良镇塔林坡村一个普通农家,兄弟姐妹6个他排行老二。由于家里条件差,读初中时李俊锋总是利用课余时间跑到村办瓷厂求学技术。初一那年寒假,李俊锋和同学从瓷厂赊出5箱盘子、酒壶、蜡台等陶瓷产品,跑到平舆县万庄乡等地赶年集,6天下来,他们不但归还了本钱,每人还挣了元,让家里好好过了一个年。之后,他的勤劳勇敢、聪明好学赢得了陶瓷制作师傅李丙正、贺文奇的赏识,义务向他传授拉坯、配釉、烧制技术。年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只身闯荡社会,把家乡的陶瓷产品销售到广州、北京等地。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李俊锋靠着卖陶瓷产品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创业历经坎坷年,李俊锋用多年攒下的7万元钱在塔林坡村办了一家花盆厂,建起了一座30立方米的生产窑,吸纳了40多名村民就业。“当时花盆销售很好,工人一个月收入1元左右。”李俊锋回忆起当年的创业成功,颇感自豪。年,正当李俊锋的企业蒸蒸日上之时,他看到当地耐火材料有很大的销售市场,就关闭了花盆厂,投资70万元建起了一家耐火材料厂。但由于缺少技术人员,厂子没有赚到钱,自己白白浪费了5年的光阴。“从这次创业中,我总结出一个道理,拥有技术,才能赢得财富。干事业,不能随便改变目标。”李俊锋感慨地说。|干出一番事业在开办耐火材料厂期间,李俊锋在自家院内建了一座小窑炉,抽空烧制仿古宋钧、唐钧产品,每年生产出0多件产品,实现收入8万多元。4年,李俊锋投资50多万元,推平了塔林坡村北面的一个荒山坡,开始创建传奇钧窑,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制瓷技术。随着科研成果的日渐成熟,李俊锋在陶瓷界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神奇“窑变”艺术,让瓷器上出现了朱砂红、鸡血红、胭脂红、丁香紫、茄皮紫、葱翠青等多种色彩,令人赏心悦目。4年间,李俊锋研发创新的唐钧外观专利就有80多个。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唐钧烧制技艺,年,李俊锋在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建起了唐钧烧制技艺传习所。每年接待多名来自郑州大学、平顶山学院等地的大学生前来学习唐钧烧制技艺。近年来,李俊锋研发的唐钧产品在省级以上获奖的就有10多项,他研发的黑唐钧养生壶不仅被湖南、河北等地的博物馆收藏,还在年8月被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收藏。李俊锋创业成功后,不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他不仅吸纳了多人就业,还先后培养了40多名唐钧烧制技艺人才,其中张岭、李卫卫、温照端等5人还建起了自己的唐钧生产作坊,每年收入近百万元。贫困户李孩在李俊锋的悉心教导下学习唐钧制作技术,目前在禹州神垕镇一家陶瓷厂上班,每月有0多元的收入。“俊锋对人很热心也很有耐心,他手把手地向我传授陶瓷制作技术。要不是他,哪会有我的今天……”今年21岁的李孩感激地说。

----------------------------------

张胜利:甜梨催开幸福花

□本报记者胡耀华文/图

张胜利在采摘梨

采摘、挑选、过磅、装车……8月18日上午,鲁山县董周乡蔡庄村全庄组境内的一处梨园内,53岁的张胜利和妻子何大欣忙得不可开交。园内的梨有砀山、皇冠、红香酥、玉露香、圆*等多个品种。因为正值成熟期,每一棵树上都*灿灿的。“老张兄,红香酥梨熟了吧?明天给我准备15吨。”说话间,张胜利的电话响了,是湖北一个客户要购梨的。“熟了,熟了。”张胜利高兴地应诺着……|观念一变天地宽张胜利家住蔡庄村,梨园在村子旁边的五里岭上。时下的五里岭,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梨树,驱车前往购梨的商户络绎不绝。“一斤(克)梨两三个,能卖一块多钱,大的一个就有一斤多,有时候一车能装20多吨,能卖五六万元。”张胜利笑着说,仅卖梨一项,他家最多时有过13万元的收入。在董周乡,像张胜利这样靠种梨致富的还有很多。然而20年前,五里岭上还是光秃秃一片,碎石遍地。因为穷,张胜利小时候没少出力,成家后和妻子种起了*背木耳,然后背到外地销售。“种*背木耳是个技术活儿,特别是制菌时,稍有不慎就会坏锅,有时忙碌一年,力没少出还赔钱。”张胜利说。年,张胜利在安徽砀山卖*背木耳时发现,那里梨特别多,个头儿也大,更重要的是,种梨的土地是山地,听人说,土质越薄、碎石越多,种出的梨越好吃。张胜利想起了老家五里岭上的土地,回到家,他找到村民孙振伟、孙明献和哥哥张中江说了自己的打算。四人一合计,决定引回砀山梨种,承包五里岭荒山种梨。“当时可多人替俺捏把汗,说五里岭上年年栽树不见树,栽梨树等于拿钱打水漂。”张胜利说,他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转变观念,承包了20亩土地,全部栽种了梨树。|甜梨铺就致富路安徽梨在河南种,张胜利心中没一点儿谱,另外三人心里也没数,因为在那个年代,鲁山境内苹果园多,梨园几乎没有。自从栽上梨树后,张胜利天天在梨园忙碌,浇水、除草,生怕梨树苗有个“三长两短”。3年过去了,5年又过去了,梨树长得枝繁叶茂,却不结果。“那时候主要是不懂技术,不知道咋修剪,更不知道还能人工授粉。”张胜利说,后来他们到砀山请来果树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5年果园获得了丰收,其中,张胜利家的梨卖了0多元。张胜利高兴坏了,花0多元买了个手机。之后,张胜利等人学会了果树管理技术,梨园的产量越来越高,加之梨的个头儿大,颜色鲜,口感好,市场上供不应求。见张胜利等人种梨挣了钱,村民们纷纷效仿,跟着张胜利开始种梨。截至今天,整个五里岭全是果园。“我家就是在张胜利的带动下开始种梨的,收益不错。张胜利没少给我们提供技术帮助,而且人也特别热情。”与张胜利同村的殷金路说,他家原来经济条件很差,通过种梨走上了致富路。为顺应市场需求,张胜利在种植梨树同时,开始不断更新品种,种植数量也由原来的20亩增加到现在的40亩。“这里的梨好吃,品相也好。”今年41岁的市区商贩陈市伟说,4年至今,他都是在张胜利家购买的梨。近年来,靠着种梨,张胜利家盖了新房、娶了儿媳,一家人高兴极了。

8月21日

赵金亮:从“煤老板”到“梨大王”

□本报记者巫鹏通讯员邢晓会文/图

赵金亮在梨园查看秋月梨长势

“我们这儿种秋月梨用的都是有机肥,人工除草,牛奶浇灌,种出的梨天然富硒,皮薄酥脆……”8月19日,在位于宝丰县商酒务镇韩庄村的欣荣种植专业合作千亩梨园里,合作社负责人赵金亮随手在树上摘下一个比成人拳头还大的秋月梨,热情洋溢地向前来采购的客商介绍。金灿灿的梨子挂满枝头,果农们穿梭在果林间采摘果实、分级装箱,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在商酒务镇一带,绵延四十五里的虎狼爬岭到处都是石头,各种农副产品很难种植。“有女不嫁虎狼爬,收成好时也饿掉牙。”这句口口相传的俗语是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生动写照。韩庄村正处于虎狼爬岭上,这里土地贫瘠,石多土薄,干旱少雨。但赵金亮凭着一股韧劲儿,在这乱石滩上种出了金字招牌的秋月梨,自己也实现了从“煤老板”到“梨大王”的华丽转身。|下决心转型发展绿色经济今年50岁的赵金亮是宝丰县大营镇人。“之前我在老家大营镇从事煤炭行业,但随着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煤炭行业面临整顿,于是我就想着转型发展绿色经济。”赵金亮说。恰巧,当地*府也在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不断探索着。如何让这贫瘠的虎狼爬岭“淌金流银”,当地*委、*府多次组织外出考察并邀请农科院专家分析研判,发现这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且地下水丰富,非常适合种植果树,这与赵金亮的转型思路不谋而合。“年,一个在商酒务镇工作的朋友找到我,和我谈了当地*委、*府的*策和群众对引进资金发展农业的期盼。我一听就很感兴趣。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泥腿子’,对农业有着很深的感情。”赵金亮说。年冬季,44岁的赵金亮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投资余万元,流转韩庄村余亩土地,开始种梨。|虎狼爬岭上种出“金疙瘩”“刚开始的时候,岭上条件非常艰苦,白天带着大伙种树,晚上我一个人睡在面包车里,身上被虫咬得净是疙瘩。”回忆起当初的艰辛,赵金亮感慨万千。由于不懂技术,赵金亮走进了“学堂”,“啃”起了书本,请来专家现场指导。为了找到合适的品种,赵金亮跑遍了山东、河北等省,通过不断试种,发现秋月、圆*两个梨品种非常适合虎狼爬岭的土质。赵金亮根据专家的指导,改良土壤,大面积种植梨树,施用有机肥,种出的秋月梨天然富硒,皮薄酥脆、甘甜多汁,嚼在嘴里,还带着一股蜜香。经过几年的付出,赵金亮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去年年底,在郑州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虎狼爬岭”牌秋月梨一举成名,荣获金奖,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渐渐地,秋月梨的销售也进入了快车道。赵金亮积极“触网”,通过网络平台、网上直播等方式进行销售。“一位北京的客户去年购买了四五十箱元的精品梨,今年一个多月前就打电话预订了箱。”赵金亮说,8个梨一箱的一级果,每箱卖到了元。即便如此,还是供不应求。如今,赵金亮转型成功不忘乡邻,合作社提供长期务工岗位40多个,套袋、摘果等农忙时节用工近人,平均每人每天收入元,还帮扶贫困户16户36人,辐射带动全县5个乡镇48家种植户,发展秋月梨种植2亩。目前,前期种植的亩已挂果,其中亩进入盛果期,预计产量1吨左右,实现每亩利润近万元。在采摘休息的间隙,长期在此务工的韩庄村村民岳能说:“我家以每亩元的价格流转给赵总4亩地,每年净拿流转金1元。平时我接送完孩子就在梨园务工,每月还能拿到两三千元。跟着赵总干,俺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

左浩伟:从“打工仔”到“铁艺人”

□本报记者王辉文/图

左浩伟(右)与*彩霞在仓库里给家具包装纸箱

8月19日下午,在叶县水寨乡夸子营村一间宽阔的库房里,摆满了铁艺沙发框架、垫子及纸箱等物品,左浩伟正与工人*彩霞等人忙着为一件件铁艺沙发包装纸箱,准备给客户发货。今年35岁的左浩伟是水寨乡桃奉村人,中等身材,眼明心亮,话语不多,却句句在理。|青春年少四处打工左浩伟说,年,他初中仅上三个月便辍学了。不久,他跟随村里人跑到天津一家基建工地打工,后又南下广东东莞、深圳,先后在鞋厂和家具厂打工近十年。年,左浩伟回老家结婚。一年后,他与妻子到郑州做手机销售生意。那几年,左浩伟的生意做得不错,头一年就挣了十几万元。3年后,左浩伟又在郑州开办了两家销售手机的门店。谁知,好景不长,其中一家门店两年合同期满后,房东把房租涨了四五倍,他无法接受,被迫关闭一家店铺。年,因受电子商务的冲击,左浩伟的客流量减少三分之一,加上房租、员工工资等开支日渐增加,手机销售的利润下滑较大。年初,左浩伟果断关闭店铺返回家乡歇业休息。|铁艺家具渐成规模一次,左浩伟与朋友聊天时得知福建泉州、河北廊坊两地的铁艺家具很有名,遂与弟弟左新伟先后赶赴两地参观学习。其间,左浩伟逐渐掌握了铁艺家具的制作工艺及销售渠道。年初,左浩伟投资十几万元购置电焊机、切割机等设备,在家里筹备制售铁艺家具。不料,几个月过去了,他没有做出一样家具,“这东西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难,做的过程中,不是缺这就是缺那”。父亲左跃许看到大儿子鼓捣几个月,家里还是堆着半成品的钢材,心生疑虑:“这东西做起来这么难,做好卖给谁?花那么多钱,啥时候才能回本?”左邻右舍也议论纷纷。然而,左浩伟还是一门心思钻研他的铁艺家具制作。左浩伟没有焊接经验,而左跃许有一手电焊手艺。在父亲的指引下,他边学边干,几个月后终于做出两套铁艺沙发,其中一套沙发很快卖了出去。接着,他又雇来两个村民做帮工,加快生产进度的同时,又改进了烤漆工艺,使产品逐步成型,并通过网络打开了销路。后来,大学毕业的左新伟也加入家具制作团队并负责设计,兄弟两个携手并肩,走上了创业道路。去年年初,在水寨乡*府的支持下,左浩伟租下8间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生产铁艺家具,目前家具年产量大约3万套,产品通过网络远销全国各地,年产值可观。|一人致富惠及乡邻当天下午,左浩伟的一间标准化厂房内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水寨乡只吴村48岁村民郭巧环正在车间里制作沙发垫子,她和丈夫吴中民育有一儿一女。年,吴中民因病做了心脏手术后,不能干重体力活,他们家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郭巧环来到左浩伟的工厂打工后,每月有1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家里已脱贫摘帽。桃奉村*支部书记董晓柯说,从去年初,左浩伟把自己的家庭作坊搬入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扩大生产规模以来,已吸纳周边村子18户贫困户进厂,务工人员达到50多人。水寨乡*委书记殷高洁说,为了支持左浩伟的家具生产上规模、增效益,他们积极协调银行为左浩伟贷款,将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租赁给左浩伟使用,并吸收贫困户及其他村民进厂务工。目前,几个创业成功人士也很看好左浩伟的铁艺家具生产前景,希望与左浩伟合作做大做强这项产业,以带动更多乡邻走向富裕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出彩鹰城圆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