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你,不辜负,这时光
作者:贺伟
人物档案:贺伟,年毕业于平舆三高3.7班(班主任张建团老师),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北京社会科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诗歌研究》、《图书馆杂志》、《读书》、《海南大学学报》等cssci核心期刊上(拟)发表学术论文(札记)多篇。余自幼生于穷乡僻壤,父母宠爱,多阙庭训,且甚少干涉学习情况,得以自由发展,度过一个美好而难忘的童年。初中就读于后刘一中(现改名为“阳城镇第一中学”),毕业之际,因班主任“平舆三高是新建学校,离县城中心较远,周围没有网吧,实行封闭管理,适合安心读书”的鼓说,遂决定报考,后以分的中招成绩,顺利被三高录取,进入“文科保送班”。正式开学后,方知“文科保送班”的录取线为分,自己仅超出4分,入学成绩在班里可以说垫底。更为难过的是,当时班里绝大多数同学皆免学费,某些同学每月还能获得一笔生活补助,自己属于为数不多需要交学费的。或许因为不服输的性格,加上学习还算努力,成绩逐步提高,从五十多名,到三十多名,再到二十多名,高一结束时,成绩已稳定在班级十几名。按学校的奖励*策,期中、期末成绩前十名者,可获得-元的奖励,当时家里给的生活费每月才元,为获得奖励,减轻生活负担,每逢“大考”(期中、期末考试),几乎都会“爆发”一下,有两次甚至考到全校第三名,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正常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和考虑,高三时,自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保送班”转到了“普通班”,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有些鲁莽,当时却单纯地相信“只要好好努力,去哪里都一样”。不过后来证明,我选择到张建团老师班里是正确的。高中毕业后,我先后辗转广州、济南、北京等地求学,假期偶尔回母校看看。每次有机会,总要跟班主任张建团老师聊聊天,叙叙旧,吃吃饭。记得有一次,建团老师在家做好了饭,叫我和同桌去吃,这让我感觉非常温暖。高考前的一个月,他怕我压力太大,让我叫上两三个同学,开车带我们逛了平舆的几个公园,缓解了紧张的情绪。高考第二天中午,他为了让我休息好,特意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午睡,而他却把自己关在门外,坐在门口,到点了叫我,以免耽误下午的考试。可以说,建团老师不但英语教的好,而且为人低调,对学生真的特别负责,真正做到了爱生如子。这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班主任,此生我对他感恩无尽。闫新坤老师教我们历史,为人和善,淡泊名利,性格通达。前些年暑假,有一次,我邀建团老师和闫老师一起聚聚,可当时建团老师去外地学习了,于是我和闫老师一起共进午餐,把酒畅谈。因为他嗜爱读书,我曾购买《中国历史纪年表》《史讳举例》《天朝的崩溃》等历史典籍,赠送与他,作为一份心意。雷秋生老师教我们语文,亲自指导我填报了高考志愿,遗憾的是,那时自己对语文全无兴趣,以至于高考语文发挥很差,实在有愧老师的教导。后来听闻他身体不好,专门前往看望,可惜未能谋面,只见到师母。或许是由于我的影响,妹妹、两个堂妹后来都进入了平舆三高。妹妹和其中一个堂妹现已大学毕业,另外一个堂妹也步入了高三。可以想见,在三高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只是过眼云烟,在我的心里,却有一个位置,专属于那段如梦如烟的三高生活。“长忆求学几年中,月下星空结誓盟。风景不殊人暗换,一度思卿一涕零”“粗看照片犹昨日,细思人儿惊流年。不知此身归何处,各自天涯各自安。”这是我数年前重游三高校园、翻看高中毕业照时写的两首小诗。我们无法长久陪伴三高的成长发展,但会一直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