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冠三,山东省汶上县人,生于年10月。
年6月参加工作,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
年6月至年8月,在汶上县公安局和武工队工作,先后任班长、副队长。
年9月至年8月,任河南省汝南县一区工作员、*校副主任、七区区长、人民法庭审判长。
年9月至年2月,任平舆县八区区长、县委*校主任、县团委书记。
年3月至年8月,任共青团信阳地区副书记;
年8月至年8月,任水电部三门峡筑坝一局团委书记、*总支书记;
年2月至年6月,任水电部*治部组织处副处长。
年7月至年4月,任水电部列车电业局*工组组长、*组副书记、副局长。
年4月至年8月,任水电建设总局*治部副主任。
年9月至年9月,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纪检组组长。
年9月,离休。
年,获得国家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年3月30日,逝世。
冠三同志是一位“老革命”,也是电力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在战斗中成长
冠三同志是山东省汶上县人,生于年10月,小时候在村里读过几年私塾。
年3月,刚满17岁的他为了躲避日本*子围村抓劳工,只身逃出家乡参加了汶上县武工队,成了一名抗日战士。入伍不久,就参加了拔据点、抓汉奸的战斗,由于机智勇敢而受到表扬。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所在的武工队与国民*地方武装及治安团、还乡团等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因设计巧捉敌人哨兵,被*分区通令嘉奖。他在战火中不断进步,由战士、班长,一直升到副队长,并于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
他作战勇敢,枪法出众,有时着一身白衣,因而获得了“三冠白马"的绰号。
年12月,他报名参加了南下干部团,随刘邓大*渡过*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在汝南县平舆一代开辟新区。他先后任土改工作队员、乡长、区长、人民法庭审判长、区委书记、县委*校主任、县团委书记等职,在复杂的斗争中不断成长,这时他只不过20岁出头。
由于当时平與一带反动势力还很猖獗,冠三同志在土改、剿匪和反霸斗争中经历了生死考验。他有着带人平定民兵叛乱和带领区大队打垮暴动的土匪武装的传奇经历,也遇到过因腿伤不能行走而被还乡团堵在农户院内又侥幸逃脱的险情。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传奇经历,他在工作中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革命战友傅维娥结为夫妻并从此相爱一生。
刘冠三、傅维娥夫妇年结婚照
年,冠三同志调任共青团信阳地委副书记,期间带领工作组下乡,组织农民开展合作化试点工作并卓有成效。
投身水电建设事业
冠三同志自幼生长在汶河边和大运河边,喜欢水,喜爱游泳,也曾目睹过*河泛滥带来的灾害,小时候曾立志长大后要“治水”。
这个机会果然来了。年8月,他得知万里*河第一坝一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即将兴建的消息后,立即向*组织递交了参加三门峡工程建设的申请报告,得到批准后,被分配到筑坝一分局任团委书记。
面对陌生的工作,他除了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关水利建设的理论知识外,还主动要求下工程队参加劳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他卷起铺盖直接到了一线班组,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相关知识,期间还和全国劳模王进先学会了打风钻,这样一干就是一年多。后来他干脆辞去了团委书记职务,调到一分局第五工程队任*支部书记。
经过刻苦努力,他很快由外行变成了内行,并带领工程队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成了一员“干将”,被提升为三门峡工程局施工调度室主任。
年8月,冠三同志调任水利电力部*治部组织处副处长,年2月被派往四川成都西南电力指挥部,参加“大三线”电力建设。
当时西南地区“电荒”严重,成为阻碍大三线建设的“瓶颈"。指挥部的工作就像作战一样紧张,冠三同志负责协助有关领导调集全国力量加快西南电力建设,4年间没有回家过春节。
整顿企业显身手
年春,冠三同志调入列车电业局,先任*工组组长,继而增补为*的核心小组成员、革委会委员,年6月任核心小组副组长、革委会副主任,后改任*组副书记、副局长。
冠三同志的到来,可以说是给列电局“添了一员大将。”
他刚来列电局时,还处于“文革"较混乱时期。局机关还在闹派性;系统内一些单位不能正常生产;4位局领导中,有的生病住院,有的被审查劳动,只有副局长刘国权一人主持工作,
之前,水电部*管会已向国务院打过报告,要求将列电下放交各省管理,闹得人心惶惶,幸有李先念和余秋里副总理批示“暂不下放”,才使列电局免遭厄运。
冠三同志上任后,首先在他分管的科室中消除了派性,并组成了由他和干部科长刘书灿、宣传科长崔瑛、组织科长王春彦和局秘书杨文章组成的*治工作核心,制定了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团结的工作规则。
人们不会忘记,是他向*组建议并亲力为之,把局下面的科级升格为处级,理顺了局机关局、处、科三个工作层次,结束了在列电局机关工作“低人一等”的历史。
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了不少电站,在调研基础上,向*组提出了加强企业管理,充实电站领导班子的建议。
年底,局里一次提拔任命了30名优秀基层干部,进入各电站领导班子。这是“文革”开展以来,列电局首次任命电站领导干部。以后又陆续从基层选拔了一些干部,充实到局机关。
从年开始,国家的形势出现了对列电发展有利的局面。年毛主席提出还是安定团结为好,年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搞全面整顿,首先提出整顿企业。
在这期间,李先念副总理也曾就列电的发展问题,做出过两次批示,其中一次提出,列车电站是战备电源,20万千瓦的规模太小,要再发展万千瓦,关键时刻能够抵挡一阵子。
为落实万千瓦的发展目标,国家计委下达了水电部制定的十年发展规划,列电局也制定了具体实施计划。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局*组决定大力整顿列电队伍。这项工作分工由冠三同志主抓,他很受鼓舞,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企业整顿工作之中。
他首先抓落实*的干部*策,解放了一批“文革”中被打倒的干部;把一批下放干部如张子芳、应书光、陈士土等调回并充实到局机关;追回被下放到地方的原列电领导干部如安守仁、李锡光、周建、王克均、葛君义等,重新安置工作。这对稳定和加强列电干部队伍起了积极的作用。
然后对列电系统领导班子进行整顿。从电站抽调了一批骨干力量,集中培训后,分成若干工作小组,到问题较多的单位,进行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
年,他带人到保定基地进行整顿。针对领导班子不团结,落实*策不到位等问题进行调研,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局*组根据他的调研意见调整了保定基地的领导班子。虽后来出现过反复,但最终使保定基地的工作走上了正轨。
心系群众深入基层的好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帮助同志解决困难,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冠三同志的一贯作风。
他每到电站都要召开有工人参加的座谈会。有一次在广东韶关13站召开座谈会时,有位老工人说“列车电业局领导当官做老爷,不到电站来”等等,随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和他争吵起来。冠三同志制止了这位工作人员,然后微笑着听完了这个老工人的发言,然后做了自我批评,表示以后要多到电站走一走,看一看。
“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偏僻山区的丁树敏,在周良彦建议和他的支持下,得到了重新安置。曹德华夫妇、吕有国夫妇以及张乃千等人也都是在他的帮助或者支持下,通过57站“转口”,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去处。
针对电站“拉家带口”的情况越来越多,沉重的负担和“机动灵活”本质要求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冠三同志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并初步形成了改革的意向。
年9月,他带着崔瑛、于振声、陈冠中等一行7人,先驱车到河北迁安首钢矿区,然后在天津改乘火车一路向南到福建,对沿途的30个列车电站进行了调研,参加座谈的人员有多人。
在调研中,大家都认为列车电站实行“生活有基地,运行轮换制”的“小分队制”可能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具体可以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人在电站生产发电,三分之二的人在基地搞生产,3个月一轮换。这样能做到老有所养、少有所教,职工安心,电站调迁速度加快。
可惜,这项凝结着冠三同志心血的改革意向,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年10月刘冠三同志(后排左四)在华东基地参加列电教育工作会议
在列电解散前夕的年2月,局*组委托他和杨文章主持召开了老职工安置工作会议,会上讨论通过了列电老职工安置试行办法,并提出了下放机组处理有价调拨,筹集资金为电站老职工盖宿舍等建议。
不过后来形势变化太快,这些办法和建议,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关键时刻显本色
冠三同志在两次救灾中都是不畏艰难、身先士卒,体现了一个*的领导干部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次是年8月,河南驻马店发大水,正在遂平发电的第40列车电站被洪水围困。灾情发生的第二天,冠三同志和副局长杨文章以及张增友、孙玉泰等即组成工作队前往灾区。
当时郑州以南交通中断,无法直接前往。他及时和武汉基地联系,决定绕道从武汉进入驻马店。
在武汉基地的帮助下,坐进了一辆装满面粉的闷罐车到了驻马店。他先到驻马店地区电业局和朱局长商议了救灾措施,然后立即赴遂平灾区,看望被洪水围困了一天一夜的列电职工并指挥救灾。
冠三同志一行到达遂平40站,首先看到的是被洪水冲倒的列车,正在忙碌的乔木厂长动情地说:”没有想到我们还活着!没有想到你们来得这么快!”乔厂长说当时4米高的水头,将10节车厢冲倒,所有宿舍也被全部冲毁,当时幸好组织全体人员及时转移到高处,保住了人们的生命。得知电站人员安全,一行人这才放下心来。
待大水开始回落,工作队兵分两路,一部分人由杨文章和张增友等人帮助列车电站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冠三同志和另外两人赶回北京,帮助驻马店电业局解决发电设备和大型变压器及线路器材等。
第二次是唐山大地震。年7月28日凌晨3点,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当人们预感震中可能在津唐地区,局领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津唐地区有4台列车电站。
28号早晨,局领导派杨义杰等速往唐山弄清情况,杨连夜返回。局*组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安排救灾工作。冠三同志主动请求由他带队前往唐山救灾。
29号,冠三同志及张增友、郭俊峰等一行人赴唐山救灾,中途到迁安稍停,向38站、42站布置了抢险救灾任务。
30号到唐山52站,指挥转移伤员,挖掘、掩埋死难职工的工作。
31号,按照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紧急组织修复已损坏的深水泵及输水设备,提前向灾区送去了清洁水,此举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年中国水电建设总公司成立,冠三同志奉调重归水电队伍,任总公司*委委员、*治部副主任,分管宣传工作。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水电建设宣传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年9月,水电建设总公司机构调整,冠三同志又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纪检组组长,直到年9月离休。
离休以后,冠三同志回到了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开始用辛勤的家务劳动来补偿他对这个家的亏欠,直到儿女成家立业,孙辈也都能自理了才算停下来。
闲暇之余,近50年革命生涯和丰富的工作经历,时刻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他觉得有责任、有必要把这些东西写下来,不仅写自己还要写自己熟知的人和事,将其作为一种精神传承给后人。
说干就干。在老伴支持下他开始了艰难的资料收集工作。他不顾年事已高,在老伴陪同下,自费到全国各地进行采访,收集资料。
在编写《中国列电30年》一书时,由于采访而染病,加上过度劳累几乎丧命,经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
就这样,冠三同志以顽强的毅力,全身心的投入,用19年的心血,编写了《中国列电30年》以及《三门峡人》、《周恩来在三门峡》、《刘书田传》、《王干国纪念文集》、《身影》、《我的一生》等总计多万字的书籍,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刘冠三:《我的一生》一书
冠三同志还有很多故事,如三次被罢官和自己三次主动辞官的经历就颇具传奇色彩。
其中一次是年,他因给山东省委书记舒同写信,反映家乡公社丰产不丰收,社员吃不饱,只好挖野菜、吃树叶,造成身体瘦弱、浮肿,希望省委采取措施搞好春耕生产。没想到因此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撤销一切职务,下放工地劳动改造,直到年才平反恢复名誉。
最后用冠三同志早年写的一首小诗,作为结束语。
布衣士
年于三门峡
布衣山东汉,宁折也不弯。
心像海样阔,情似水柔绵。
吃软不怕硬,秉性好直言。
誓为捍正义,甘做布衣官。
(闫瑞泉根据刘冠三自传《我的一生》以及傅维娥、张增友、赵文图、李敬敏等人提供的素材整理)
●作者简介
闫瑞泉
年出生,河北涞水人,曾在原第16列车电站热工室工作,后调北京工作至退休。
列电史志《列电岁月》编辑、《列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