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春,晋景公派栾书率领晋*南下,再次攻打楚国的同盟国蔡国。
晋*这一次用兵很顺利,很快就击败了蔡国。随后,晋*继续行*,攻击楚国本土,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
从东周初年至今,楚国向来都是北上入侵其他诸侯国,这还是第一次被中原国家攻入国境之内。晋*取得这样开创性的战果,一方面是因为*队兵强马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楚国疆域面积太大,部队调动起来非常不灵活。
楚国面对来势汹汹的晋*,选择避其锋芒,没有和晋*正面冲突。《左传·成公八年》记载“楚师之还也”,意思是说,楚*退却了。
晋*也不敢继续深入楚国腹地,很快也撤兵回国。在回师的路上,栾书袭击了楚国的另一个同盟国沈国。
沈国是夹在蔡国和陈国之间的一个子爵国,国都位于现在的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附近。因为靠近楚国,而且国力弱小,所以沈国一直依附于楚国。
栾书率领晋*,毫不费力地攻破了沈国都城,俘虏了国君揖初。晋*攻伐沈国的这场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破沈之战”。
《左传》对于栾书取得破沈之战胜利的原因,作了如下总结: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栾书听从了荀首、士燮、韩厥三人的建议,因此取得了破沈之战的成功。左丘明称栾书在这次行动中的举动为“从善如流”。“从善如流”这个成语就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形容一个人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就像流水一样迅速而自然。
晋国这几次对楚国用兵,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重新加入中原联盟的郑国也瞅准机会,打着支援晋国*事行动的旗号,出动*队与晋*会合。不过,郑国这次出兵最主要的收获,是顺路攻打了和自己有旧怨的许国。
郑*攻破了许国都城的东门,抢夺了很多战利品。
晋*得胜还朝之后,在同一年的冬天,士燮奉命出使鲁国,通知鲁成公说,晋国要求鲁国一同发兵攻打吴国的附属国郯国。
郯国是东夷诸国之一,位于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带。
《左传·成公七年》记载,在晋国与吴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前,吴国就攻打过郯国,郯*不敌吴*凶悍,与吴王寿梦签订城下之盟,成为了吴国的附属国。当时,鲁国的季文子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原诸侯们不能震慑蛮夷,致使蛮夷胆敢进犯,而我们却不对此感到忧虑,这是因为中原诸国缺乏好的盟主啊!”
后来,吴国在晋国的扶植下迅速强大,开启了四处征伐的模式,连续攻打楚国、巢国、徐国等国,又攻打了楚国的附属国州来,简直势不可当。
为什么晋景公刚刚与吴国结盟不久,就要去攻打它呢?也许是因为他察觉到,吴王寿梦野心太大,难以控制,想趁早将吴国的气焰打压下去,让对方不要过于膨胀。毕竟,晋国帮助吴国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让它在东线牵制楚国,而不是要把它培养成又一个楚国。
晋国让鲁国也参与讨伐吴国的行动,鲁成公感到很为难。他不想打仗,更不想因此惹怒吴国。鲁成公用财物贿赂士燮,请他替自己在晋文公面前说好话,暂缓出兵的时间。
士燮不为所动。他直截了当地告诉鲁成公:“我们国君的命令一向是说一不二,如果朝令夕改,岂不是要失去信义?一个国君没有了信义,就难以自立。公事和私交不能混为一谈,我奉命出使贵国,除了收受些应得的礼物外,不应该接受财物馈赠。您如果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出兵,我们国君恐怕也不能事奉您了。我此次回国,就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禀告我们国君。”
士燮态度强硬,鲁成公君臣终究是惧怕强大的晋国,就不敢再拖延。季文子让叔孙得臣领兵与晋*会合,一起去侵袭郯国。这一仗究竟是怎么打的,结局如何,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不过,晋景公的骄横让那些与晋国结盟的国家都感到不安。《左传》记载,“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由于晋国要求鲁国把汶阳的土地交还给齐国,诸侯们对晋国有了二心。这个后果是晋景公没有料到的,他必须赶紧扭转人心惶惶的局面。于是,在公元前582年的春天,晋景公号召诸侯们在蒲地会盟,重温马陵会盟的盟辞。蒲地应该在如今的山西省临汾市蒲县西北。
季文子见到士燮,对他说:“你们晋国不修仁德,就算不停地举行会盟,又有什么用呢?”
士燮回答说:“就算我们晋国不能用仁德将诸侯们联合在一起,那也可以用勤勉来安抚他们,用宽厚来对待他们,用坚强来驾驭他们,用盟誓来约束他们。我们还会笼络顺服的诸侯,讨伐有二心的诸侯,这也算是次一等的德行了。”
士燮说的这番话,恐怕连他自己都觉得底气不足。
蒲地会盟的效果并不显著。晋景公原本还邀请吴国来参加会盟,这也是吴国历史上第一次收到会盟邀请,但是吴王寿梦没有理睬晋景公,不但自己没有参加盟会,也没有派大臣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