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
魏都区:年由县级许昌市改设,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因三国魏时,许昌曾为五都之一,故名
建安区:秦设许县,魏*初二年()因“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更名许昌县;年11月改现名,因许昌建安文化突出,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故名
禹州市:明万历三年()避神宗朱翊钧讳改钧州为禹州,年降为禹县,年改市;传禹治水有功,禹子启在此建夏朝故名;另说因相传此为夏禹所都得名;据《水经注》:夏禹始封于此
长葛市:隋开皇六年()长社县更名长葛县,年12月设市;传此地为远古氏族部落葛天氏故址,后人永思其泽,故名;另说创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据《长葛县志》:邑以葛天氏得名
鄢陵县:郑武公元年(前)郑武公灭鄢国,废鄢国为鄢邑,后更名鄢陵;因城筑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
襄城县:秦王*二十六年(前)始设襄城县,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周之襄城,楚灵王所筑;京相璠曰:周襄王居之,因名
濮阳市
华龙区:年由濮阳市市区改现名;年出土距今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故名
濮阳县:秦王*七年(前)始设濮阳县,因在濮水(濮渠水)之北得名;据《水经注》:濮水径其南,故名;明洪武二年()濮阳县并入开州,年改开县,次年改濮阳县,年设濮阳市郊区,年复县
清丰县:唐大历七年()置清丰县,因境内有隋孝子张清丰门阙得名;据《旧唐书·地理志》: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南乐县: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由昌乐县改现名;因县治在汉晋故治以南得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因当时昌乐为后晋东南境,加南字得名
台前县:年由范县析置,因县人民*府驻台前村(今址)得名,明代寿张故城东南隅凤凰山上曾建有凤凰台,台前村在其南面,故名;另说寿张故城南凤凰山,由于雨水冲刷,只剩一个小丘陵,按方位称南台子,县城设在之前,因名
范县:西汉始设范县,以范武子姓氏为名;另说周定王封晋大夫士会于此设范邑,因名;又说以南临范水得
漯河市
郾城区:年由郾城县改设,隋开皇五年()郾县故名郾城县;以古郾子国(郾国、南燕国)得名;据明《嘉靖许州志》:郾城县本古郾子国,故名,夏初因皋陶治苗有功,封皋陶之后于郾,即古郾子国
源汇区:清咸丰二年()取诸水汇流之意名源汇镇,年后称漯河镇,年设县级漯河市,年5月设区
召陵区:年由原郾城县析置;召意为号召、召唤,陵是大而隆起者(大土山),取意号召天下之高地,另据《中国地名辞源》:汉置召陵县,有召陵故城遗址,因名;另说召古为高之意意,因建于高岗之上,故名
舞阳县:秦置舞阳县,因县城在舞水(潕水,今三里河)之北,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在舞水之阳,因以名县;从潕水得名,因其源头珠花四溅,形若水花飞舞而名潕水
临颍县:西汉高祖六年(前)置临颍县,以在颍水(颍川、颍河)之上,故名;另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因濒临颍河得名
三门峡市
湖滨区:年由县级三门峡市改设,因市区东西北三面濒临三门峡水库,状若半岛,为一湖滨城市;故名
陕州区:秦始设陕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始置陕州,年改陕县,年1月设区;因西周时周公、召公以陕原(陕陌)为界分陕而治得名;另据《直隶陕州志》:山势四围曰陕,环陕皆山故名陕,东有崤陵,西有函谷,南跨陕原依干山,北逾*河至中条山,位于崤山环抱之中,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间的咽喉得名
灵宝市:隋开皇十六年()置桃林县,因古时有大片桃林得名,唐天宝元年()因于函谷关掘得天宝灵符而更名灵宝县,年撤县设市
义马市:年1月由渑池县析置义马矿区,年4月设市,因驻地义马村得名;原为驿马村,后演为益马、义马;另据《中国地名辞源》:唐将秦琼在此饮过战马,取名饮马,后演称义马;另说北宋太宗三年()发大水淹没艺麻村南边,到老槐树时水势回落,人们观察树冠发现有三股枝繁叶茂,似奔马轮廓,便传说有三匹白马化作三条白龙击退洪水,又传说为义马救村;故名
渑池县:秦置渑池县(黾池县),三国曹魏始改现名,据《水经注》:因崤黾之池以目县,后加水作渑池;因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另据《大明一统志》:渑池在渑池县治北,黾似蛙而腹大(金钱蛙),池有此,因名
卢氏县:西汉元鼎四年(前)始设卢氏县,相传取秦代博士卢敖的姓氏为县名。另据《读史方舆纪要》: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另说以山为名,据《太平寰宇记》:卢氏山(石城山)宜五谷,可避水灾,因山以名县
商丘市
睢阳区:1年由商丘县析置,以古地名为区名;战国时,魏国将商丘更名睢阳,因城在睢水之南得名;明太祖洪武元年()睢阳县改为商丘县
梁园区:1年由县级商丘市、商丘县局部改设,区名源于西汉梁孝王刘武所筑的梁园
永城市:隋大业六年(年)始设永城县,传说因此城屡遭水击不破,取永久巩固之义得名;金兴定五年(1)县升为永州,蒙古至元二年()改为永城县,年复名永城县,年撤县改市
民权县:年由睢县、杞县析置民权县,县名取自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民权
宁陵县:西汉元狩元年(前)始置宁陵县,本为甯城,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战国末年由于信陵原名宁,易名宁陵
柘城县:隋开皇十六年()始设柘城县;据《太平寰宇记》: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柘沟应是以当地广泛生长柘树为名
虞城县:隋开皇十六年()析下邑县始设虞城县,以虞舜之后的封地而得名,据《中国地名辞源》:县境为古虞国地,秦因此置虞县,因古虞国得名
夏邑县:战国为下邑之地,因其地势低洼得名,金章宗明昌二年()以下邑之名不祥不雅,故取华夏之义,今现名;另据《河南通志》:战国时为下邑地,因地窳(同洼)下,故名,由谐音改夏邑
睢县:金天会四年()改拱州保庆*为睢州,因境内睢水得名;明洪武十年()降睢州始设睢县,十三年()升为睢州,年2月改睢县;据《中国地名辞源》:县沿州名,州以睢口得名,睢口又以古睢水得名;另说因位于睢水河滨得名
周口市
川汇区:年由县级周口市改设,以市区在沙河、颍河、贾鲁河汇流处得名
淮阳区:9年8月由淮阳县改设,曾名宛丘、陈州、淮宁;据《中国地名辞源》:以古淮阳国为名淮阳国因位居淮河之北得名
项城市:隋开皇三年()秣陵县改项城县,年设市,西周时属项国,西汉高祖在项地设置项县,以古国为名;据《太平寰宇记》:隋文帝改为项城县,加城字,可见县以古项子国得名
鹿邑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武平县置,因境内有春秋时陈之鸣鹿城南得名;据《太平寰宇记》:县取故鹿城地为名;传说鸣鹿城即是因麇鹿众多,以常有鹿鸣,因以为名
扶沟县:西汉高祖十一年(前)置扶沟县,因境内有扶亭和洧水沟得名;据《水经·沙水注》: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名扶沟
西华县:西汉由长平县始析置西华县,春秋时为宋国华氏之地,居东者称东华,居西者称西华,故名;另据杨守敬《水经注疏》:县名当相对于东华城而言
商水县:隋开皇十六年()由汝阳县析置溵水县,因溵水流经得名;北宋建隆元年()避宣祖(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讳而改名;因商水得名,另说因殷商为同一王朝故名;据《帝王世纪》:商高宗陵在县之长彩,故得名
沈丘县:明弘治十年()侨置沈丘县(今址东南),据《太平寰宇记》颍州沈丘县:沈丘在县南一百步,春秋或作寝丘,因名;另说以周朝沈国为名,意为沈国废墟
郸城县:年析鹿邑县、淮阳县、沈丘县设郸城办事处,次年8月设县,因驻郸县古城郸城集得名;另说本为丹成,传为道教始祖老子炼丹的地方,用作地名时写为郸城;又说郸本为单,是以单为名的城堡,西汉置县加邑;另据《汉书·地理志》:郸,莽曰单城,城为邑,故改为郸
太康县:隋开皇七年()由阳夏县改现名,以城东有太康墓得名,据《中国地名辞源》:因传夏太康曾都于此,且有夏太康陵,故名;另说因人得名,因夏朝第三代君王太康得名
驻马店市
驿城区:年6由县级驻马店市改设,因明代称驻马店驿站,故名;因邻近苎麻村原名苎麻店,成化十年()崇简王就藩汝宁,在此设驿站而改名驻马店
新蔡县:春秋时蔡平侯由蔡迁都于此,始称新蔡;秦王*二十六年(前)始设新蔡县,据《舆地志》:蔡平侯自上蔡徙于此,故名
西平县:西汉始置西平县,因其地西有西陵亭,加以地势平夷,故名;据传是*帝元妃嫘祖的故乡,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西平原有西陵亭即西陵氏所居,因西陵于夷得名
遂平县:唐元和十二年()吴房县改设;因节度使李愬雪夜袭蔡州,平吴元济之乱,是从吴房的文城栅出发的,取从此出兵遂平蔡州之义得名
平舆县:秦始设平舆县,后存废频繁,年4月由汝南县析置平舆县;属古挚国地,有奚仲造车的故事,战国时称舆,加之地形平坦,以平字冠名而称平舆
上蔡县:战国时韩国始设上蔡县,周景王二十年(前)蔡平侯徙新蔡,周敬王二十七年(前)蔡昭侯迁至州来并改称下蔡,古时西为上,故称上蔡;另据《世本》:九江有下蔡,故称上蔡
正阳县:西汉元狩五年(前)设慎阳县,因是古慎国地,且在慎水之北,故名;南朝刘宋改真阳县,清雍正元年()因避世宗胤祯讳改现名;据《太平寰宇记》:以在滇(慎)水之阳为名
泌阳县:因位于泌水(泌河、沘水、今泌阳河)北岸得名,据《太平寰宇记》:以地有泌水经其阳,故名
确山县:隋开皇十六年()安昌县更名朗山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因避太祖赵匡胤讳改现名,因确山(浮石山、浮邱山)得名
汝南县:年2月由汝阳县改设,因古为汝南郡治得名;另说因大部地域在汝水之南得名;因在汝河之南得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以城临汝河南岸,故名
南阳市
宛城区:因建城区古为宛州治得名;另说因古时曾称宛,为宛县治所,故名
卧龙区:因著名的游览胜地卧龙岗纵贯辖区得名,因境内有卧龙岗得名;据《中国地名辞源》:旧时传为诸葛亮隐居处,故名
邓州市:秦置穰县,取庄稼成熟之义得名;隋开皇七年()改荆州为邓州,始有邓州之名;明洪武二年()穰县并入邓州,年改设邓县,年设市;市名源于春秋邓侯国
南召县:明成化十二年()析南阳县置南召县,因县城有南召堡(今南召店)得名;据《大明一统志》:因其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驿,故以名县;另说南召店是因东汉时的召信臣得名的,后出现两个集市,按方位名南召店
西峡县:年内乡县析置西峡县,因治西峡口(今址)得名;金正大七年()内乡县从西峡口迁治渚阳镇(今址),原址改峡口镇,后因位于内乡县城西得名;另说因位于南阳之西峡口得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县以峡得名
方城县: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始设方城县,明洪武初并入裕州,年设县,因方城山得名;春秋楚文王以缯关为中心修长城设关塞,称为方城,因其基础为方形得名,秦汉把关塞及长城所在的长山称方城山
镇平县:金兴定元年()五朵山一带农民起义,正大二年(5)遭到镇压,次年取镇压平息之意始设县;另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镇平之名,当以阳管镇的镇加平字,取镇慑和平定叛乱之义
内乡县:原名中乡县,因当时境内有南乡、北乡和中乡得名;隋开皇三年()避文帝父杨忠讳改现名内乡县
淅川县:北魏始设淅川县,因境内淅水(析水、淅水、淅川均水,今老鹳河)而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以淅水在县西得名;后存续频繁,年由淅川厅改淅川县
社旗县:5年南阳、方城、唐河、泌阳等四县析置,县*府驻赊旗镇,取谐音得名;寓社会主义旗帜之意
唐河县:年因与河北省唐县重名而改沘源县,以沘水源于此得名,年改现名,以唐河(沘水、泌河)为名,因河流经古唐州境内得名;另据《水经注疏》:今泌河自泌阳县东,西流经唐县为唐河
新野县:西汉高祖元年(前年)始设新野县(今址),以在烝野新建县,故名;另说因地处新都之野得名;另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传远古南阳盆地是个湖泊,新野处在湖底。战国时形成新的平原,故名,意为新形成的田野
桐柏县:隋开皇年间淮安县(另说义安县)改现名;因位于桐柏山麓,以山为名;另据《元和志》:取桐柏山(佘山、大复山、云梦山、胎簪山)为名
信阳市
浉河区:因境内淮河支流浉河(浉水、师水)得名,据《太平御览》:师溪水,昔有隐士胡超居此,众人师之,故名,后衍为浉
平桥区:年由信阳县改设,明代建有平面小桥原名王将*坟桥,后因此桥与当地众多曲拱桥有别而改名平桥
固始县:南朝宋泰始年间侨置固始县,取汉固始县为名;东汉建武二年(26)改寝县为固始县,意取“通与帝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之意;另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始得名于光武帝“欲善其终,必固其始”一语
罗山县:隋开皇十六年()高安县更名罗山县,因县西南有小罗山(罗山、龙山)得名;据《方舆纪要》:罗山峰峦环抱,因以名县
光山县:隋开皇十八年()始设光山县,因县西北有浮光山(光山、扶光山、浮弋山、弋阳山、濮公山)得名;据《太平寰宇记》:册俯映长淮,每有光耀,因名
潢川县:年由光州改设,因潢河(*水、小*水)流贯县境得名,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潢河,因流经*国故土,古代名*水,后*字加水得名;另说因县城濒潢水得名;又说该县为春秋古*国地,县城又靠近潢河,故名
淮滨县:年由潢川县、固始县、息县析置淮滨县,因地处淮河之滨得名,另说因县城濒临淮河北岸得名;据《中国地名辞源》:因居淮河畔,故名
商城县:隋开皇改苞信县改殷城县,因境内有古殷城得名;北宋建隆元年()因避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之父)讳改为商城县;另据范应宾《商王墓碑阴记》县因商王(宋公)墓取名
新县:年析河南省光山县和湖北省麻城县、*安县置经扶县,以当时河南省*府主席刘峙的字经扶命名;年改现名,因新*权建立和县治在新集命名
息县:春秋时楚国灭息国后设息县,西汉改新息县,因县治不在古息国故城,而是向东迁移,故名;北周改东豫州为息州,明洪武初改为息县;据《中国地名辞源》:因为古息国地得名
济源市:隋开皇十六年()析轵县北境析始设济源县(现址),年6月设市;以地处济水之源得名,据《元和郡县志》:以济水(泲水、溪水、兖水)所出,因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