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全媒体记者高琳琳
丝弦道,学名清音,由清末民国时期平舆县万冢乡万寨人万道同创立,流传于汝南、新蔡、正阳、平舆等地。丝弦道音乐由唱腔、伴奏、击乐3部分组成,曲目、板式与平舆当地民歌、小调、方言俚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起来如拉家常,朗朗上口。
(图为资料图片)
文革时,丝弦道等许多优秀曲目被定为“四旧”,禁止演出,丝弦道班相继解散,直到年,在全国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它才重新焕发出艺术活力。
近年来,平舆县加大对丝弦道的保护力度,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年,平舆丝弦道在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后,作为河南优秀民间文化的首批代表,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丝弦道演出过程中连说带唱。演唱者各执乐器,并奏八角鼓、手板,有时单唱众和,有时众唱单接。
丝弦道已有多年的历史。该曲种以丝弦伴奏,坐唱为主的曲种,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鼓子曲互有借鉴和渗透。
(图为资料图片)
丝弦道作为平舆独特的戏曲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间性,曾经辉煌过。但近年来无论剧本创作、表演人才、演出市场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丝弦道是清末民国时期发源于河南省平舆县、流传在汝南、新蔡、正阳、上蔡、确山、驻马店、信阳及安徽、山东、湖北、江西、河北、湖南等地区的一个地方性的稀有的戏曲剧种。
丝弦道的创始人万道同是清末平舆县万寨村人。他自幼深受戏曲文化熏陶,与胞弟万道荣创办了丝弦道会,写曲作词,自娱自乐。他诚邀行内人士共同探讨,从中汲取大调曲子、清音与民间小调等精华,创立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丝弦道。
初期的丝弦道,演出形式为“清音”坐唱,类似现在的文艺沙龙。通常是一帮曲友或聚于厅堂,或聚于茶楼,你唱我和,自娱自乐。参与演出的人员多是学界名流,演唱者都是演员兼伴奏,主要乐器有俗称嘟噜胡的软弓京胡、坠胡、四胡、琵琶、古筝、瑟等。嘟噜胡是丝弦道最显著的乐器特征,与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伴奏区别明显。丝弦道的曲调风格多变,有的哀婉低沉、细腻抒情,有的却活泼俏皮、爽朗明快。丝弦道的曲目反映当地人民的现实生活,唱词通俗易懂,百姓喜闻乐见。
(图为资料图片)
年,平舆县政府将平舆县豫剧团改组为平舆县丝弦道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巩固演职队伍,完善设施设备,每年拨出专款,对丝弦道传统曲目进行挖掘整理,将《小秃劝妻》《王婆骂鸡》《李豁子离婚》《放洋焰火》等经典曲目重新搬上舞台。平舆县政府还研究制定了《丝弦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五年规划(~)》,由平舆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实施,现已发掘整理传统曲目多篇,创作剧目5个。
在我市戏曲专家陈岭教授的倾心创作和指导下,平舆县丝弦道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历时两年的编排,推出新编丝弦道大型剧目《德孝情》。该剧一举获得驻马店市第五届戏曲大赛金奖第一名。
目前,丝弦道艺术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中晚报原创文图(视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